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宜人贷2017年净收入总额同比增长71% 未来网贷行业市场发展空间大

         日前,宜人贷发布2017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2017年全年,宜人贷为65万位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414.06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年净收入总额55.43亿元,同比增长71%;净利润13.72亿元,同比增长23%。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P2P网贷行业市场发展动向调查及投资价值前景评估报告
         总体业绩保持增长,但梳理发现,宜人贷2017年各季度净利增长已经乏力,公司两大新业务在线财富管理及YEP科技平台还未获得大发展。2015年促成借款的资产包坏账率则超过质保金比例。C类与D类两类借款人的借款占比占到当期促成借款总额近九成。此外,宜人贷多个投资项目中引入的第三方担保公司与宜人贷存在关联关系。

         2010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传统信贷的收紧为网络借贷发挥长尾优势创造了机遇。个体网络借贷凭借着门槛低、收益高、操作方便、灵活度强等优势迅速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早期频发的负面消息让整个行业经历了不短的阵痛期,但不容忽视的庞大网贷需求依旧推动P2P行业整体成交规模逐年增长,2016年P2P交易规模达14955.1亿。

         另一方面,P2P行业交易规模增速由2013年的326.7%下降至2016年的70.8%,预计未来会维持在年均24.6%的复合增长速度。增速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于:一是,随监管政策的落地,资金池、期限错配等隐患模式被禁止,大量不合规平台被淘汰,时涨时落的投资者信心逐渐稳定,行业整体由野蛮生长进入健康发展节奏;于是,传统金融机构对线上借贷业务的跃跃欲试,以及以电商消费金融为代表的其他网贷形式的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P2P增速。

         2016年,中国P2P投资用户规模为1271.0万人,借款用户规模为876.0万人,预计未来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自2013年至今,中国P2P投资用户规模始终大于借款用户规模,这与中国P2P的人均借款金额高于人均投资金额有关,在略强的借款需求下,必然会产生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局面。

         此外,自2016年开始,P2P的人均借款金额跌破20万,究其原因为2016年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这是对借款人的金额约束;从P2P平台角度来看,借款限额变相取消了大额标的,这使得部分P2P平台将自身业务向消费金融领域转型,消费金融具备小额高频的特征,这在某一程度上拉低了人均借款额。

         P2P监管打响了中国网络借贷市场的监管头炮。纵观中国P2P网贷市场,国家政策分别对P2P运营资质以及业务操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限定了P2P平台的发展轨迹,让借贷业务的开展有法可依。然而在P2P风控这一环节,对于数据的使用和管理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信息泄露与多次转卖等的象时有发生,用户的隐私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为数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对此,未来监管可能会从数据确权、数据使用规范等角度切入。明确数据信息的归属及可交易性;利用金融科技有效打击数据非法流通问题,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追踪;在用户授权方面对数据提供商予以严格要求。

         受现金贷监管的影响,作为现金贷主要资金来源的P2P公司,其资金出口收窄。这种资产端的受限会促使部分P2P公司主动寻求信贷资源,该转变的可实现路径之一便是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合作,依托支付公司的丰富场景快速实现信贷与消费的对接。可实现路径之于为P2P公司与场景方开展直接合作、自主搭建场景,当下一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P2P公司便是该种操作方法,但相较前者更为费时费资。预计未来,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2P业务中的角色,将会由原先的支付通道向前端业务发展,其在网贷行业的存在感愈强。

         国内P2P市场发源于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2007-2010年间国内P2P网贷公司不超过10家,一些敏锐的金融IT人士开始加入P2P网贷行业经过4年的探索期,2011-2012年有效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和分化,出现纯线上平台O2O模式债权转让模式担保模式混合模式等2013-2015年,国内P2P网贷进入野蛮生长期,大量平台开始涌现,大型机构开始涉足P2P网贷,生态雏形显现,业界也出现了经营“庞氏骗局”的平台诸如e租宝与钱宝网2016年以来,互金监管体系逐渐明确,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投资者对市场认识加深,推动P2P网贷成功进入万亿级市场

         2017年12月当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2248.09亿元,环比小幅下降1.33%。分析认为年关将至,资金面相对紧张,导致12月成交额低于11月。截至2017年12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62339.41亿元,去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34290.93亿元,相比同比上升81.8%。

         随着近期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对网络小贷业务进行整顿,监管层对网贷业务和融资杠杆的限制,P2P备案进入实操阶段,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未来大佬们将会加速布局P2P行业。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8月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2025全球电竞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电竞产业在市场收入、新品研发、赛事出海等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链日趋完善,正朝着规范化、主流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7月4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云智算安全论坛暨第三届“SecGo论坛”7月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承办,来自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智算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

2025年07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