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生鲜电商的发展历程,其爆发始于2012年,随后两年保持着超高增速,2013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交易额130.2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1.5%,2014年仍然保持125.8%的增速。然而到了2015年,生鲜电商企业倒闭、供应链断裂等等的消息频出,一组著名的调研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偃旗息鼓之后,随着新零售概念的爆红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渗透,生鲜电商也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新零售的大旗下,生鲜无疑是一块新的战场,引用盒马鲜生CEO侯毅的说法,2018年生鲜商超将是“巨头之战”。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冻品互联,近日悄无声息地走入生鲜电商的“死亡名单”。其实,近两年来,已有十几家生鲜电商陆续倒下。号称千亿规模的生鲜电商,如今洗牌已接近尾声。业内认为,“战场”上活下来的,今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个烧钱的行业即将迎来转折点。
明星电商悄无声息破产
近日,朋友圈里传出了生鲜电商冻品互联破产的消息。记者查询发现,这家生鲜电商的“死亡”其实已有数月,只是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法院网去年9月20日发布的一则破产公告显示,目前冻品互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债权已确认完毕,破产清算程序正在推进。
冻品互联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首个冻品食材的移动B2B电商平台,为中小餐饮商户提供每日的冻品食材,其中主要是肉类。平台通过与市场上的一级供货商合作,减少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环节,也让商品更快、更便宜地从产地到达用户手里。
冻品互联还曾是生鲜电商领域的一家明星创业公司。2015年的报道显示,冻品互联在2月获得德沃基金百万天使投资,6月获得安芙兰基金和梅花基金数千万pre-A轮投资,年底A轮融资。“十个月融资三轮,这速度也是够快的。”冻品互联创始人、CEO黄玮惟曾公开表示,“好的项目融资不难,不要太纠结估值之类的东西,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只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批的生鲜电商平台陆续进入“死亡名单”。有统计显示,仅2016年至2017年,就有鲜品汇、抢鲜购、本来便利、许鲜等约15家生鲜电商平台倒闭。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供需现状调研与发展商机分析研究报告》
电商“蓝海”遭残酷洗牌
生鲜是电商中门槛最高、要求最高的品类,同时也是复购率高、市场想象空间最大的品类。正因为如此,生鲜被称为电商细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预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行业规模将达到1650亿元。淘金者进进出出,洗牌成为过去两年的主旋律,出局者并不少见。
记者与冻品互联前CEO许路禾联系,但对方对破产之事暂不愿多谈,表示,“这个事情放到法院判决以后沟通为妥。”
一家生鲜电商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生鲜电商最关键的是商品、物流和供应链三个方面,“生鲜商品损耗高,对物流体系要求高,上下游供应链松散难以把控。”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一些规模小的平台,一年也卖不了多少货,根本就没有议价能力,不可能有竞争力。
而更重要的是,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同于常规标准商品,不能沿用原来的体系,几乎都是从0到1搭建起来的,“这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资金,如果哪一步不合适,就等于完全白扔了。”这位业内人士认为,生鲜电商烧钱几乎人所共知,小平台倒下很可能是资金撑不住了。
扭亏为盈拐点有待验证
“生鲜电商的高死亡率也证明了,这绝对不是小玩家能随意参与的游戏。”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生鲜电商需要包括供应链、平台、营销、大数据、物流、金融在内的生态力量。
就在上月,腾讯入股永辉旗下超级物种,而在去年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也入局生鲜电商,使得这片市场的格局逐渐明朗,形成“双超多强”的格局,即以阿里系与“京腾系”两大巨头,和以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爱鲜蜂、每日优鲜等平台为代表的“多强”,此外还有诸多小生鲜平台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实际上,受政策大环境、用户渗透率上升、模式确定、标准化程度提高、仓储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带动下,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生鲜电商整个产业链开始成熟的起点。同时,生鲜电商行业目前也进入最危险的淘汰阶段。曹磊认为,2018年将会成为生鲜电商扭亏为盈的黄金时代。“活下来的企业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现在看,生鲜电商洗牌已经差不多了,活下来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上述生鲜电商平台的相关负责人认为,今年生鲜电商可能会百花齐放,但究竟效果如何,能否实现盈利,仍有待市场的验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