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央行为扫码支付“立规矩” 鼓励创新与防风险并重


  已经遍布大街小巷的扫码支付,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滋生而受到监管关注。12月27日,央行公开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同时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做出警示。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虽然获得的优惠可能会减少,但支付账户将更加安全。

  确立资质门槛

  条码支付,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扫条码或者二维码,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12月27日,央行在官网公告中一口气挂出三份文件,分别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及配套印发的《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这三份通知和规范主要措施有五条,首先就是确立资质门槛,强调业务资质要求,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一位支付机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曾叫停过二维码支付,之后又放开,但一直没有专业规范出来。因此,之前支付机构开展二维码支付还是打着擦边球,现在专业规范出来支付机构也有了保障,可以“持证上岗”,规避很多风险,一些违规开展业务的二清机构也将被清理。

  门槛确立后,央行重申了清算管理要求。针对部分支付机构与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支付机构直连进行商户拓展等现象,央行此次明确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此外,央行还要求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市场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诋毁其他市场主体的商业信誉;规范条码生成和受理,提出静态条码应用管理、综合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等措施,保障条码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以及加强商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分级限额管理

  除了央行在答记者问中直接划出的重点,《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中的细则也引起业内关注。

  其中一个就是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规定中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归纳来说,风险防范能力分为A、B、C、D四级,最高的是A级,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最低的是D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B、C档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上限分别设定在5000元和1000元。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与投资商机分析预测报告

  四个级别对应的要素要求也由多至少。A级,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B级,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D级使用静态条码。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分级限额管理,能够让用户账户保护得到提升。



  另一个有关限额的细则,表述为“以同一个身份证件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金额日累计不超过1000元、月累计不超过1万元。银行、支付机构应当结合小微商户风险等级动态调整交易卡种、交易限额、结算周期等,强化对小微商户的交易监测。”

  对于这一规定,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记者分析称,小微商户在特约商户审核时享受绿色通道,也成为部分不法分子实施信用卡套现、进行虚假交易的重要渠道,从数据上看,部分小微商户的交易流水远远超过其应有的水平。基于小微商户的实际交易情况进行信用卡交易限额控制,能够有效防范信用卡套现等违规行为。

  鼓励创新与防风险并重

  对于央行此次确立资质门槛,并设置分级限额管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条码支付近两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问题。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条码支付主要针对的是线下消费支付,近两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大型商场、酒店,还是小型便利店、路边小摊,甚至是乞讨者都用起了二维码或条纹码支付方式,虽然非常便捷,但是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

  事实上,2011年时,央行曾同意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在限定场景内试点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审慎地将条码定位于银行卡支付的补充,支付机构乃至银行都开始试水。但2014年,由于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及统一的业务规则等,央行叫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不过在央行叫停后,支付机构的探索仍然未止,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很快将二维码支付市场迅速铺开,形成双寡头垄断局面,2016年开始银行和银联也再次入局。

  对于条码支付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进一步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这样的功能也可能携带非法链接或代码。如果二维码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违规发展商户,加剧了套现、二清以及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单乱象。

  而广大用户在扫码消费、尤其节假日期间消费时,经常会收到的红包反馈等,也被视为是机构的一种非公平竞争行为。董希淼指出,条码支付在零售支付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等手段,甚至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支付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王蓬博也持有相同观点:“央行担心行业最后只看补贴。”

  支付巨头恐受影响

  在本次新规中,央行明确提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薛洪言表示,在前几日的281号文中,央行也强调了“不得采用低价倾销、交叉补贴等不当手段拓展市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不利于整个支付生态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但在支付机构内部人士看来,这个很难执行。该支付机构人士表示,实际上不少支付机构巨头已经发展了庞大的生态供应商,他们的合作伙伴主要有两类:线上支付合作伙伴以及线下支付合作伙伴,支付巨头也会将线下推广交给合作的代理机构负责。而监管目前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并没有进行明确,“比如一些支付巨头补贴中间服务商,再由中间服务商补贴给用户或者商户,这种补贴方式算不算不正当竞争?目前还没法判定。”

  整体来看,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对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的影响会最大。刘银平表示,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之后,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今后线下支付将无法获取补贴,各种优惠活动没有了,但是用户的支付账户会更加安全。

  在新规发布后,财付通方面已经做出回应: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产品的用户数已超过8亿,日均交易笔数已超过6亿笔,包括线上线下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的量级还在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希望与业界、监管部门一同探索更具技术前瞻性的创新模式。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操控轮椅等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04月02日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3月19日,中国制造业强市东莞宣布该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上线,是中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年03月18日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月21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25年1月中国游戏产业月度报告》显示,受到春节前期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今年1月,移动、客户端、主机等多个终端市场均贡献增量,游戏市场收入环比同比均增长。

2025年02月24日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2025年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最新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月13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2025年02月15日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强多元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强化早期投入。

2025年01月14日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火爆,带动大量企业涌入AI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96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87起);投融资金额为1099.7亿元,2023年投融资金额为853.74亿元。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