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消费金融

  近日,关于今日头条欲涉足金融的传闻引发业界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登录到百度百聘网站,发现今日头条自8月起,发布了多条招聘风控相关人员的信息。

  事实上,早在之前,互联网公司就已经开始纷纷布局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势头可谓十分凶猛。除了近日传出的今日头条,在前20大互联网公司中,也仅有陌陌还没有染指金融,其余公司均在积极投身金融洪流。

  高薪招聘风控人员

  记者注意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发布的招聘信息中,涉及到风控业务的岗位,开出了月薪2万元到4万元的高薪,要求风控人员拥有3年至5年互联网金融或银行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风控相关工作经验,或者大型互联网平台账户安全风控经验; 熟悉消费金融产品,对此类产品的目标用户客群有一定的理解;熟悉了解消费金融风险要点和全生命周期风控体系等。

  该风控职位要求,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机器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盗号、盗卡和欺诈行为的监控、检测和识别;可以构建客户金融交易行为的特征标签,包括各种动静态特征、时序行为、风险网络和地理位置识别标签等; 参与建立消费金融业务反欺诈规则、风控策略、风险模型,通过对个人数据的分析和信贷表现结果,调整优化模型和风险规则。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今日头条的风控岗位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求消费金融业务风控相关工作经验,熟悉了解消费金融风险要点和全生命周期风控体系。可见,今日头条正在筹备消费金融领域。

  事实上,近两年,消费金融业务一直在迅猛发展,以小额信用借款为代表的现金贷业务更是实现了爆炸性增长,很多平台都在持续扩充业务,寻找更多的线上流量入口。公开数据显示,今日头条拥有6亿用户和1.2亿日活跃用户,其流量优势非常明显。而通过技术等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行为偏好进行深度学习和解读正是今日头条原本的优势。

  互联网公司抢食金融蛋糕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对于金融的兴趣一直在高涨。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结合自身优势,逐步将金融深度植入各类生活场景之中,如百度金融、支付;腾讯的红包、微粒贷;阿里的余额宝、花呗;这些产品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构筑各家的闭环生态系统。

  此外,京东、小米、360也连续发力众筹、支付、贷款等金融板块,展现出进军金融领域的强大决心。

  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各家不仅迅速地抢占牌照资源、流量资源,也注重在相关的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和相互之间展开战略合作,如:百度与中信银行成立百信银行,腾讯与阿里、平安联合成立了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分析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记者,当前,围绕消费金融业务产业链的获客、资金、风控、贷后、催收等核心环节,均有比较成熟的机构可以提供支持,对于手握庞大客群和流量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进军消费金融更是没有门槛。此外,中国仍处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之中,从长期来看,消费金融业务仍然处于蓝海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这两大原因,互联网公司普遍把消费金融业务视作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

  互联网公司天生具有流量和数据优势。在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看来,特别是电商系企业,最大优势来自于消费场景和对于数据的掌控,比如能通过电商平台掌握用户的购买行为、支付信息等数据,并以此对用户的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等进行综合判断,完善用户画像,建立风控模型。加之目前在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双双提升的情况下,对于消费升级的需求持续上涨,消费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模式,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大,互联网公司借助自身先天优势投入其中,水到渠成。

  前景仍有想象空间

  目前来看,做互联网金融的机构背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互联网背景的,一是金融背景的。对于二者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各有什么优劣势,薛洪言表示,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于牌照、资金、场景三点,具有金融背景的机构在牌照和资金上有优势,互联网公司则在场景上领先。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只要解决了牌照问题,依托优质的场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普遍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金融公司而言,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称,金融机构发展业务比较稳健,通常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时更加注重利用金融科技去开展创新,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法,把过去一些不能服务和覆盖的人群服务到,用科技手段填补金融空白市场。在市场开拓与营销方面,金融机构一般比较保守稳健,获客、业务推广等速度不如互联网公司激进。

  单看今日头条的话,薛洪言称,今日头条掌握的资讯浏览记录,单独来看将其用于风控的确没用,但用作辅助性判断,恰恰还比较有价值。经过几年的摸索,或基于第三方购买,或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或基于数据积淀,当前的大数据公司在个人征信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社交数据、甚至兴趣爱好、消费特征等方面均有了比较成熟的探索和可供采购的成套方案,对于任何一家意欲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而言,只要肯花钱,在这些征信强关联数据上不会落后太多,此时,大家比的反而是辅助性数据。此时,今日头条的用户资讯浏览记录便能发挥差异化的优势,依托其亿级的客群,还是会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目前对于今日头条开拓金融业务的事情,今日头条回应称“传言不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日头条掌握大量用户数据,可以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用户画像。但是是否能够转化为有效的风控模型,用于金融业务中,还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和判断。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8月26日,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月30日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8月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2025全球电竞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电竞产业在市场收入、新品研发、赛事出海等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链日趋完善,正朝着规范化、主流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