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人脸识别技术多领域落地 数据安全如何保障?

         靠脸吃饭、刷脸取钱、看脸值机……当身份证、银行卡、微信和支付宝账号纷纷与“脸”绑定在一起,“刷脸时代”正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消费、金融、出行等多个领域加速落地,信息泄露、安全隐患等问题却也相继浮出水面。

         取钱、值机 “有脸就行”

         最近,市民赵先生到银行取钱时却发现银行卡忘在了家里,本准备回家取卡,却被农行工作人员告知“刷脸”也能取款。

         在ATM机操作界面选择“刷脸取款”,然后ATM机就启动了红外双目摄像头进行活体识别。对着摄像头眨眨眼睛,就完成了人脸抓拍。随后,刷身份证或输入手机号,进行二次验证。身份识别成功后,选择取款的账号,输入取款金额和密码,钱就从ATM机里“吐”出来了。

         无独有偶,汇丰银行日前宣布已成功推出手机银行人脸识别功能,用于小额移动支付。而早在2016年,招商银行就已率先在全国106个城市近千台ATM机上实现了“刷脸”取款。

         时光回溯至2015年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笑脸被定格在汉诺威电子展的大屏幕辨认框内。几秒钟之后,大屏幕显示支付成功,马云成功“刷脸”购买了一张1948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纪念邮票。短短两年时间,人脸识别技术就在银行、第三方支付、交通出行、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抢滩布局。

         在杭州万象城肯德基的KPRO餐厅里,消费者就能体验一把“靠脸吃饭”。在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选择“支付宝刷脸付”,然后进行人脸识别,只要1至2秒钟,再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全程不到10秒钟。忘带钱包、信号不好、手机没电的尴尬或将从此烟消云散。

         今年春运,北京等多地火车站就已推出“刷脸”进站通道;今年6月,在河南南阳机场,国内首个人脸识别智能化登机系统让旅客在登机口刷脸秒速验证登机;今年8月,在通州的京东线下商店,消费者的脸就是密码,刷脸瞬间完成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当“剁手”买买买后,“刷脸”有望成为下一个“接棒”姿势,在快递自提柜轻松取货。9月14日,蚂蚁金服宣布人脸识别技术将向物流行业开放,首批支持刷脸取件的自提柜已在上海5个快递站试点。

         不敢“露脸”

         防盗刷神器走红


         有脸就行,刷脸过关。最近揭开神秘面纱的全屏iPhoneX手机,可谓把这波“靠脸上位”的智能热浪推向了高潮。

         “对着摄像头摇头两次即可完成Face ID的面部信息注册,速度比Touch ID记录指纹还要快。用来进行开机解锁时更简单,只要盯着屏幕前置摄像头看一看,手机上的锁定图标就会变成解锁状态。”一位现场体验苹果手机人脸识别功能的网友如是描述。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关于Face ID功能,苹果公司宣称双胞胎都能正确识别。为了防盗刷,苹果甚至与好莱坞模型团队进行了对比验证,以保证所识别的人脸不能被人脸蜡像等仿制品所替代。

         如此“神奇”的识别、解锁,虽然着实炫酷,但真若走到你我身边,瞬间引发了一大批“不适应症”:“朋友让我帮看看这件衣服怎么样,我一瞅屏幕,支付成功了”,“半夜老婆趁我睡觉解锁手机怎么办”,相似度颇高的“网红脸”锁屏是否形同虚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款售价28元的淘宝防面部识别解锁面罩日前在朋友圈流传。据网络图片显示,这款蒙脸睡眠头套将头发眼睛鼻子全部包裹,只在唇部挖了个洞露了出来。不难发现,不少网友对人脸解锁技术既欣喜又担忧。

         “靠脸走天下”

         还需技术心理“双保险”


         近年来,随着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人脸识别这个细分“江湖”展露头角,“刷脸”应用也早已成为资本巨头厮杀的一片红海。

         据36氪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最迟至2019年,我国AI(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报告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在计算机视觉应用场景上大放异彩,其中,动态人脸识别技术是目前创业热度最高的细分领域,尤其是金融和安防场景,将成为创业公司的重点布局场景。

         虽然人脸识别解放了双手、告别了密码和二维码,但当“刷脸”和“钱”紧密绑在了一起,不管是厂商还是用户都难以潇洒,不得不谨慎对待。

         今年“3·15”晚会,央视主持人手持两部手机,一张观众的自拍照不仅能够眨眼、转头、微笑,还能变成可受任何人控制的脸部模型,令全场一片哗然。看似十分安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被破解了。在央视看来,指纹、人脸在内的生物特征,属于用户的隐私范畴。如果被不法分子盗用或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密码泄露了还能更换,人脸呢?难道也要换吗?”有网友不禁感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需要搜集诸如面部特征、指纹、虹膜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关系到老百姓的个人隐私,更涉及公民安全等法律问题,是否该交由企业存储,未来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成为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操控轮椅等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04月02日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3月19日,中国制造业强市东莞宣布该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上线,是中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年03月18日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月21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25年1月中国游戏产业月度报告》显示,受到春节前期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今年1月,移动、客户端、主机等多个终端市场均贡献增量,游戏市场收入环比同比均增长。

2025年02月24日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2025年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最新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月13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2025年02月15日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强多元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强化早期投入。

2025年01月14日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火爆,带动大量企业涌入AI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96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87起);投融资金额为1099.7亿元,2023年投融资金额为853.74亿元。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