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网络招聘骗局五花八门 先让交钱的基本都是坑

        当下正值就业季,除了校招之外,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求职,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最为常用的求职方式。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招聘平台虚假和误导信息泛滥,求职者频频陷入五花八门的骗局,苦不堪言。

        01

        求职半个月,被误导四五次


        今年毕业于地方二本院校的小平,来北京求职半个月,就遭遇了四五次因不实招聘信息而被误导的经历,小平感觉非常“心塞”。

        小平说,他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批量投递简历后,收到了不少面试机会。这些公司很多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去面试后才发现,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大公司名号,吸引求职者去面试的“冒牌货”,或者是借招聘为名骗取培训费用。

        8月4日,小平来到北京昌平一家名为创意之星的设计公司,参加设计岗位的面试。这家公司声称,应届大学毕业生能拿到5000元每月的起薪。但看到这家公司与招聘信息介绍相去甚远,办公地点也简陋不堪,他果断离开。

        之后,另外一家让他面试的公司则要求他交2万元的培训费用,参加长达8个月的岗前培训,如果没有钱,可以由公司出面帮忙贷款;该公司还承诺培训结束后给他介绍工作,月薪能达到8000元。“工作没找到,先交两万块,这不是坑是什么?”

        小平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有50.14%的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找工作,其中,高达51.24%的人表示自己或熟人有过在网络招聘平台受骗的经历。

        “一些招聘网上兼职信息是挺多,但可靠性不强。”今年刚毕业于西华大学的小郑说,他在大学期间通过这些网站找兼职时,碰到的多是中介。中介先要两三百元办所谓的“兼职信息卡”,才给介绍工作,一般也没有什么好工作,你如果不去,那两三百元就算是白扔了。

        02

        审核门槛低,虚假信息多


        一些不法者凭借部分互联网招聘平台存在的审核把关不严、招聘方信用体系缺失、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强等漏洞,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虚假误导信息,对此,招聘网站难辞其咎。

        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维权报告》显示,2016年虚假兼职诈骗的举报维权量约占总互联网用户维权数量的五分之一,多发生在知名招聘平台。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网络招聘平台为了让KPI(关键绩效指标)数据漂亮,放低了审核门槛。

        在杭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的汪先生说,不少知名招聘网站只要简单注册即可发布招聘信息,很容易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更有甚者,一些招聘平台还出现了内部员工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倒卖求职者简历信息的情况。一则公开的判决案例显示:2016年,一名智联招聘公司员工申某,就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用户简历资料,并以每份简历50元的价格向外兜售。

        “平台是它建的,规则是它起草的,发布的招聘信息是它选定的,大数据也是掌握在它手上。”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如果求职者遭受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与不实虚假招聘信息的疏于审核这一过错存在因果关系,平台主体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招聘网站得管一管了,不应该随便什么公司上来都可以发招聘信息。”多次网上求职被骗后,小平已对网络求职失去信心。

        03

        消除监管盲区,推进协同共治


        在刘俊海看来,网络招聘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些平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以及应有的商业伦理底线;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的监管存在盲区。

        “广告主管机关是工商部门,招聘涉及劳动部门,招聘过程中有违法犯罪行为又涉及公安部门。”刘俊海认为,应对虚假招聘信息,亟须形成监管合力,建立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信息监管合作机制。

        应聘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常识,对虚假误导的招聘信息甄别能力不足,也是导致网络招聘骗局多发的重要原因。

        在南京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企业招聘的黄女士提醒求职者:“先让交钱的,基本都是坑,画大饼的也不要去,大饼一般意味着大坑。”

        “只有通过行政监管、平台自律、求职者自我保护、社会各方协同共治,才能彻底把虚假误导的招聘信息扫入垃圾堆,才能提高求职者的获得感,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刘俊海说。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云计算标准化新蓝图出炉 到2027年制定逾30项新国标行标

云计算标准化新蓝图出炉 到2027年制定逾30项新国标行标

10月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为未来几年云计算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绘制了清晰路径。《指南》明确提出,到2027年,将新制定云计算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以持续健全产业标准体系,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10月13日
国家数据局力推“数据要素×”行动 多地深化实践激活数据价值

国家数据局力推“数据要素×”行动 多地深化实践激活数据价值

9月28日,国家数据局举办第三场“数据要素×”系列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栾婕在会上系统介绍了行动计划启动以来的进展与成效,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她强调,国家数据局将继续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通过印发数据要素场景指引、深化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实数融合),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其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数据要素为引

2025年09月30日
首个标准发布! 我国脑机接口行业政策态度支持明确 多家企业已布局

首个标准发布! 我国脑机接口行业政策态度支持明确 多家企业已布局

2025年9月16日,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最新批准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该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界定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简称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术语和定义。

2025年09月17日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8月26日,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月30日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