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迅速普及】
出门不带钱包,买东西不用现金,掏出手机扫一扫支付……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即使“身无分文”,只带一部手机出门,就可以随心所欲购物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市民的常态。
“现在我出门经常不带钱包,因为不管大到几千块钱的电器,还是小到几块钱的零食,一个手机就搞定啦!”一位排队买东西的女顾客告诉笔者。
无现金支付的推广,给商家带来了不少好处,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现金的使用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北京经营着一家饮品店的刘晓娜说:“如今顾客付钱基本都用手机扫码付款,手机发出‘滴’的一声提示音,就代表顾客完成了付款,我只需要查看一下手机记录就一目了然,也不用找零、晚上盘点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结算的比例已达50.3%。即使在四五线城市,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43.5%和38%。有报道称,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8万亿元人民币,是美国的50倍,在全球遥遥领先。
专家指出,结合瑞典、丹麦、韩国等支付方式发展的历程来看,“无现金支付”其实就是社会商品交换与贸易绝大部分取消实物货币结算支付行为,实现网络数据虚拟货币的支付。
【现金地位引发热议】
电子支付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便捷,不过在个别地区频频出现商家拒收现金的情况却引发部分民众不满,更有声音担心电子支付会取代传统现金交易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可以说,“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部分干扰了人民币流通,要对这种不合适的做法进行纠正和引导。
有专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结算支付手段已有两次革命:从物物交换到使用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全面纸币。使货币由纸币向数字化转化,是基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发达及人们支付习惯的变化而提出的新型结算支付概念,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类结算支付手段的“第三次革命”。
然而,把“无现金社会”理解为现金彻底消失,是不正确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学者盘和林表示,无现金社会并不是指整个社会完全没有现金,而是指一种以电子支付为主的经济模式,全社会现金使用率极低,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支付的核心就是便捷与安全。
【安全便民才是关键】
虽然“无现金支付”在中国成长迅速,但“无现金社会”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却见仁见智。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中国离“无现金社会”已经不远,相关立法研究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福耀玻璃集团掌门人曹德旺则认为,“无现金社会”肯定是一个大趋势,但如何实现、什么时候实现,相信还要一段时间。
据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换言之,“无现金社会”能多快到来还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群体的消费使用习惯。与此同时,无现金支付技术还存在一些漏洞,比如,各种新型网络诈骗就证明存在着账户信息外泄的风险;再比如,依靠电子设备进行的无现金支付也受到电子设备信号、电源限制,不像现金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因此,商家还应该设置必要的现金支付手段。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认为,支付的核心就是便捷与安全。商家拒收现金当然是违法的,无现金宣传并不是要人们拒收现金。“无现金并不表示一点都不用现金了,而是说以现金为基础的支付概念本身会消亡,就像今天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无存折社会,而事实上存折并没有完全消失。”黄嵩说。
因此,只有从安全性、便捷性、消费者可选择性等方面加以完善,“无现金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