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夺得全球最快TOP500榜单第一名;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全球人工智能相关学术会议担任主席;美国白宫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深度学习(AI一个分支)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已经超过美国;百度大脑、讯飞超脑等企业的超级人工智能平台也已向谷歌、Facebook等跨国巨头看齐。
不久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汤敏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20年内,现有的大量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信贷员、前台和柜台服务员、法务助理、做零售的销售员被机器人夺走饭碗的概率都超过90%;出租车司机、保安、做快餐的厨师失业的概率均会超过80%;程序员和记者的失业概率分别为48%和11%。
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品质,但同时也会抢走一部分人的饭碗。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汤敏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最可怕的是,自己突然间发现花了几十年努力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有用武之地了。
机器会替代人类?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动全球GDP增长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生产力的提升,这个数字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而中国GDP预计将会增加7万亿美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在新书《人工智能》中指出,以往那些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职业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
“就连医生这种高大上的职业也岌岌可危。”汤敏感慨地说,今年1月IBM公司的沃森机器人来到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只用了十多秒钟就为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开出了精准详细的诊疗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认为,未来5-20年,我们如果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它将会大大提高医院内部的业务效率甚至医院间的转诊协作水平。
打造不可替代性
新科技带来新变化,不同年龄段、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未来会不会消失?掌握哪些职业技能才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
在李开复看来,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等等。
“要打造不可替代性,终身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专家、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桥说,人类与其被动地“丢饭碗”,不如主动地学习新技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如何和人工智能共处,并运用新技术来帮助自己提高效率。能够胜任创造性工作或者能与人工智能自如对话的个人或团队,将更具有竞争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