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信息产业收入将达到26.2万亿。
同在1月17日,工信部还先后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三大规划下称大数据规划、软信规划和信通规划.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上述三大产业的规模将快速发展,并将成为信息产业乃至整个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突破8万亿元,信息通信业收入将达到3.5万亿元。信息化正在从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上推动中国新旧动能的转换。
同时,规划强调打造繁荣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引领作用,激发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而作为新兴产业,信息产业需要适度的集聚发展,规划提出设置一系列产业试验区与集聚区,一方面探索经验并试错,另一方面通过集聚增加合作与活力,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信息经济规模将持续扩张。根据指南的目标,到2020年信息产业收入将突破26万亿元,年均增速预计为8.9%。
而根据同日发布的三个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5%;信息安全产品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软件出口超过6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900万人。
信息通信业在“十三五”末收入将达到3.5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3万亿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万亿元。
此外,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业务的收入也要突破1万亿元,而基于现有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只有2800亿元。
参与大数据规划、软信规划制定的著名专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杨春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布规划的三大行业是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
“信息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通信业,而前者又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而大数据一般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子类,但大数据是个新概念,其和信息通信等行业都有交叉。”她表示,大数据是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体系中的细分行业,这反映出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工信部在1月17日解读规划时也明确提出,大数据将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大数据也将重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据了解,公布规划的三个行业将是“十三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其中,相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5.8%的年均增长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信息通信业的年均增长目标分别为13.2%和15.5%;而大数据的年均复合增速目标更是高达30%。
杨春立认为,以上述三行业为核心的信息化是培育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牵引力与核心力量,这主要体现在新要素、新产业和新模式三个层面。“正如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所言,信息技术正在向生产要素领域深度渗透,改造了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在未来至为关键。”
在产业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培育新动能的一个排头兵。信息化不断催生出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新的消费热点,其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据预测,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将达到300亿-500亿台,未来10年“万物互联”创造的商业价值将达到19万亿美元。因而培育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在信息产业领域,世界各国的优势对比正在洗牌,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把握住这次机会,中国就有望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弯道超车”。
以5G为例,中国此前在3G、4G时代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追随阶段,而新公布的信通规划已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并成为主导者之一。
“我们经常比较研究中国与美国、德国之间的差距,基本结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和信息业都很强大,德国制造业虽强,但在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短板,而中国的信息产业并不逊色于国外,在电子商务等应用上甚至已经出现了领先优势。”杨春立认为,“十三五”期间急需补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短板,而这也正是三大规划主要发力的方向。
培育企业与产业集聚区
据杨春立介绍,大数据与软信行业的规划在2016年11月份已制定完毕并通过了工信部审议,从彼时到2017年1月17日公布规划,在一些具体领域做了修改与细化,其中包括微观层面企业的培育以及中观层面产业的培育与行业间的融合发展。
规划都提及培育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繁荣的产业生态体系。
大数据规划明确提出,将形成若干创新能力突出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数据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和500家大数据应用及服务企业。
软信规划提出,培育一批国际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百亿级企业达20家以上,产生5到8家收入千亿级企业。扶持一批创新活跃、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名品名牌。
信通规划的目标也包括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产业引领能力的企业,初步形成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工信部解读规划时表示,企业是产业和市场的主体、技术创新和变革的动力源泉,大企业更是引领和推动产业由大变强的主力军,应集中资源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特色发展,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格局,优化大数据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培育自主产业生态体系。
杨春立表示,此次规划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将企业视为建立整个产业体系的主体,这不是单独地培育一个企业,更加强调产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中,龙头企业起到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这些企业本身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具备一定储备,鼓励其发展能带动产业体系快速形成。
另外,这些行业都是创新竞相迸发的领域,而中小企业是“双创”的重要主体,规划因而也很重视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大小企业协同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在创新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储备等方面,能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奠定产业体系的框架,而中小企业的创新更为丰富和多样,有利于形成繁荣的产业生态。”杨春立说。
此外,杨春立表示,对于体系化、生态化的产业,集聚可以增进彼此的合作,增加活力,相关的配套也会更完善,提升整体的竞争实力。
因此,大数据规划提出建设10-15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建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大数据产业体系。
软信规划也提出,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建设将迈向更高水平,产业集聚和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产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城市达20个以上。
杨春立认为,大数据本身是新生事物,其技术、产品、应用、服务都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其监管政策、标准也都不完善,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试错,探索经验,并继而推广至全国。“比如说,有的地方想做大数据交易,但是这个数据的跨境流动、数据的隐私问题都需要探索,而这种试验还不能在全国全面铺开,这是综合试验区的意义。”
而软件名城等产业集聚载体在“十二五”时期已经设立了一大批,杨春立的调研发现,软件名城等载体使得信息软件产业成为这些城市的主导产业,并且从技术转化率、专利数量等水平上看,这些载体已成为创新的主要来源,因而会在未来五年进一步推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