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6年中国IDC服务行业发展影响因素、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方面,网民、网站数量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 年 1 月发布的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年末我国网民数量达到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较 2014 年末提升了 2.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9%。
参考《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市场营销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1、有利因素
(1)互联网用户和网站数量迅速增长,用户需求层次提升,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一方面,网民、网站数量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 年 1 月发布的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年末我国网民数量达到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较 2014 年末提升了 2.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6.2 亿,较 2014 年年末增加 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 2014 年的 85.8%提升至 90.1%。
截至2015 年 12 月,中国网站(指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量为 423 万个,年增长 26.3%。
另一方面,客户需求层次提升较大。互联网的功能由早期的信息浏览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媒体、信息检索、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网上教育等多样化应用。从应用的角度,视频、网购、支付等应用用户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04 亿,较 2014 年末增加 7,093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 73.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调查数据,用户通过手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比例自 2012 年以来快速增长。截至 2015 年 6月,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 3.54 亿,较 2014 年末增长 13.3%,增速居休闲娱乐类应用之首。2015 年末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4.13 亿,较 2014 年末增加5,183 万人,增长率为 14.3%;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 55.7%提升至60.0%。由此带动的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3.58 亿,增长率为 64.5%,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 39.0%提升至 57.7%。
整体来看,互联网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其中手机端的应用呈爆发性增长。未来 IDC 市场在互联网用户需求持续增加的趋势下将保持稳步增长。
(2)政府鼓励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等领域。同年 6 月 27 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资源共享。实施意见为各类所有制经济营造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使民间资本在包括互联网服务在内的电信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网络信息安全、海量存储、网络传输、远程操控、网络监控管理、数据备份及恢复、网络流量统计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 IDC 由主机托管、带宽租用等基础业务逐渐转向网络安全、系统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和成熟更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精确送风、热源快速冷却、智能调整等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服务器运维成本,提高了服务器的管理效率,减少了地域、空间等因素对 IDC 发展的限制,推动了 IDC 行业的发展。
(4)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快速发展。截至 2015 年末,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 4.7 亿个,比上年净增 7,320.1 万个,同比增长 18.3%。云计算、大数据、固态硬盘、融合系统和自动化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设计水平,大多数机房的设计标准可达到整体 8 级抗震,同时配备大型专用空调、UPS 电源、专用发电机、智能监控等先进设备,加大了机房的承载能力,降低了机房的管理难度。骨干网络的扩容、宽带的普及、机房建设的不断完善,极大的改善了网络的传输速度以及服务器的运行环境,推动 IDC 行业朝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2、不利因素
(1)公有云服务的发展对IDC 市场形成一定侵蚀
虽然 IDC 市场仍在保持较快增长,但中小型客户逐渐转向公有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云服务商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托管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 IDC 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公有云的快速部署、易扩展性和低廉的价格对中小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 IDC 行业面临一定的客户流失风险。
(2)牌照申请重新开放,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面临新一轮整合
2012 年 12 月 1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该通告的发布重新开启了已暂停数年的 IDC 和 ISP 经营许可证发放。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厂商涌入 IDC 市场,IDC 市场面临新一轮整合。行业领先企业凭借与基础运营商良好的合作关系、丰富的客户储备、专业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而中小服务商受资源所限,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3)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大对行业用户的渗透力度挤压了专业 IDC 服务商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基础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垄断性资源优势,占据 IDC 服务行业 60%左右的市场份额,主要面向资源使用量大的政府、大中型国企和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优酷土豆等客户,专业IDC 服务商的生存逻辑即是面向中小微型的客户群体精耕细作,灵活提供 IDC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形成差异化竞争,深耕行业细分市场。
随着基础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的全方位布局,其将推进全业务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升业务拓展能力,不断加大对专业 IDC 服务商行业用户的渗透力度,可能会挤压专业 IDC 服务商的发展空间。
3、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1)行业的技术水平及特点
目前,我国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而言,我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达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带宽、IP 地址等资源更为丰富,网络环境较为稳定,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质量较好。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网民和网站数量激增,网络带宽、IP 地址等资源相对匮乏,网络堵塞现象时有发生,IDC 服务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平均电能使用效率(PUE)优于国内。国内客户主要选用机柜租用、网络带宽资源租用等基础性服务;而国外 IDC 基础设施的建设优于国内,增值服务在 IDC 服务中的比例较高。
随着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商数量的增加,IDC 服务领域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成为客户选择服务商的主要参考因素。作为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商,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供配套的增值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 IDC 市场将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是数据中心绿色化,鉴于全球气候日趋变暖、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成本不断上涨,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面临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的严峻挑战,构建节能型数据中心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数据中心虚拟化,数据中心虚拟化是指利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或者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实体可以是计算、存储、网络或应用资源。虚拟化的实质就是“隔离”,即将不同的业务隔离开来,彼此不能互访,从而保证业务的安全需求;以及将不同的业务资源隔离开来,保证业务对于服务器资源的要求。采用虚拟化可大大提高运营效率,带来全方位的优势,例如实时维护与管理;硬件采购成本的降低;可用性、安全性及其他性能更出色的架构。
三是数据中心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利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或超级计算机集群,通过互联网将计算资源免费或按需租用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云”可以理解为是通过互联网连接的大规模计算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架构的,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松耦合,完全虚拟化各种 IT 设备、模块化程度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具备较高绿色节能程度的新型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的特点首先是高度的虚拟化,这其中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等虚拟化,使用户可以按需调用各种资源;其次是自动化管理程度,包括对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的管理,对相关业务的自动化流程管理,对客户服务的收费等自动化管理;最后是绿色节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各方面符合绿色节能标准,一般 PUE 值不超过1.5。
四是数据中心自动化,自动化是当前 IDC 服务商对数据中心的迫切要求。
当虚拟化成为数据中心的标准架构时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如提升运维成本,使IT 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没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支撑及配合,虚拟化将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优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