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海搭建产研平台 突破成果转化“藩篱”

   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由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的产研平台正在突破产研合作“藩篱”的道路上坚实迈进。在近日举行的2016年上海市产研工作推进大会上,产研平台的发展经验成为参会者关注的焦点。

  发挥牵线搭桥作用

  “上海科学院系统的创新资源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平台的开放资源是产研平台的依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透露说,产研平台一方面持续跟踪、实地了解往年签约单位的合作情况,并对制约产研合作的共性问题加以总结提炼,主动利用平台资源加以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调研与组织协调,摸清产研各方的真实需求,从中牵线搭桥,遴选匹配,促成对接。

  据了解,产研平台今年促成产研各方签订合作协议28项,提供相关服务43次。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发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建“肿瘤精准医学临床转化联合实验室”,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在肿瘤研究、诊断与精准诊疗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智能制造领域,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工业4.0发展研究中心为载体,促成振华重工和索辰信息公司共同发布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大型起重设备健康监测智能决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洋山深水港集装箱起重机装备。

  借鉴国内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理念、经验做法及具体举措,产研平台今年共开展产研合作调研及交流活动78次,共计1535人次参与。平台以VTT联合工作办公室、中韩全球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为基础,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德国对华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瑞典查尔莫斯大学等国际创新机构开展合作。同时,与杭州、重庆、青岛、宁波、北京、海口、深圳等地对接交流,为长江三角洲以及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及成果落地创造条件。

  此外,产研平台还以推动建设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为抓手,为小微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伙伴创业”联合攻关及共性技术服务;邀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的跨国公司与新能源中心等产业链上下游创新机构交流对接,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开放创新要真要实

  “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党委、上海市科委搭建产研平台,是为了打破人们思想上、观念上、体制机制上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藩篱,引导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解放思想。”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钮晓鸣说,“当今世界,依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模式已不能应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挑战。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正在打破专业壁垒和高校围墙,建立各种卓越中心、研究网络、用户联盟和网络平台,集全球智慧解决科研、开发、产品以及市场创新中的各种难题。”

  钮晓鸣表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产研对接的实践中总结出两大经验。一是要会打先舍后得的“大算盘”,如果开放仅仅停留在纸上和嘴上,那势必会沦为科技创新的“墓志铭”。而开放式创新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获取共享资源。首先,要在别人开放资源之前,自己先拿出资源,形成各类资源的集聚、融合、放大,产生利益的倍增效应。其次,要尊重各方的利益,包括知识产权。如果在机制上能够设计出利益保障的流程,加上不断探索实践,相信这个突破是能做到的。

  二是开放创新要有好的载体和组织方式。大企业资源丰富、创新需求迫切、组织力量强,是实现开放创新最理想的载体和组织方式。此外,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由用户发起组织也是当今的一种模式。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大约2/3以上的需求来自用户,约70%的产品更新驱动力来自用户。由新型科研机构作为组织者也是一种新的趋势,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好科研和市场两种资源,与用户一起实现创新。

  对接科创中心建设

  “产研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三会’精神的重要要求,是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补好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短板的重要环节。”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刘岩表示,推进产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科技创新的规律,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聚焦重点。

  刘岩说,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产研工作既要围绕国家战略来进行,又要主动融入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推进产研合作,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的活动,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一个长效合作机制。同时,围绕载体建设进行制度性的设计,使创新要素能够在载体中汇集、流动,真正建立起支撑成果转化的不同机制,探索出不同的转化模式。

  对于由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推进的产研平台,刘岩认为,要进一步明确自我定位,看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从注重形式的“协议对接”到注重内涵的“精准对接”,把企业需求“理深、理准、理细”;要进一步完善运作方式,围绕产业界、科技界关注的产业战略、政策发布、技术预见、跨界合作等,建立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高端对话机制,真正做到“成果要落地”“成果能落地”“落地能结果”。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操控轮椅等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04月02日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3月19日,中国制造业强市东莞宣布该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上线,是中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年03月18日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月21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25年1月中国游戏产业月度报告》显示,受到春节前期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今年1月,移动、客户端、主机等多个终端市场均贡献增量,游戏市场收入环比同比均增长。

2025年02月24日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2025年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最新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月13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2025年02月15日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强多元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强化早期投入。

2025年01月14日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火爆,带动大量企业涌入AI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96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87起);投融资金额为1099.7亿元,2023年投融资金额为853.74亿元。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