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手机厂商扎堆冠名 娱乐化营销如何持续

  日前,在浙江卫视《中国新歌声》(新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独家冠名招标会上,OPPO以5亿元的价格成功拿下冠名权。从凉茶到手机,综艺节目广告金主的变迁,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新歌声》上。

  放眼整个2016年,手机厂商进入了“冠名热潮”,除了常见的OPPO、vivo之外,传统手机厂商华为、金立等也开始做起节目冠名。一时间,手机厂商成了继饮料、化妆品、食品之后的又一大广告金主。广告业金主大变天背后暗藏了什么玄机?

  手机厂商成土豪

  要说起手机厂商的“冠名之路”,OPPO、vivo无疑是行业先行者,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参与热门综艺的冠名争夺。到了2016年,身经百战的vivo更是前后冠名《快乐大本营》、《夏日甜心》、《王牌对王牌》、《姐姐好饿》、《真正男子汉2》、《喜剧总动员》、《笑星闯地球》等节目。

  其中,仅是《快乐大本营》的独家冠名权,就让vivo花了7个亿,要知道去年vivo夺标《快乐大本营》冠名权“只”花了3.5个亿,今年直接翻了一番。而OPPO也以5亿元再次拿下《偶像来了》的冠名权。

  如此下“血本”的营销,结果自然不会令两家失望。据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报告显示,OPPO和vivo两家公司,第三季的出货量分别达到了2010万部及1920万部,首度成为中国市场手机品牌出货量的冠亚军。从另一个角度看,OPPO手机的市场份额为17.5%,vivo为16.7%,两者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比也超过了1/3。

  除此之外,类似“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广告语也几乎达到了人尽皆知的效果。据悉,OPPO原计划2016年出货8000万部,但随着销量的快速增长,OPPO调整出货目标至1亿部。

  这样的相互促进,也使得外界无须担心二者是否有“财力”支付高额的营销费用。据StrategyAnalytics最新研究报告中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在2016年第三季度总利润为9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6.86亿元)。苹果的利润份额创新高,达到91%,华为、vivo和OPPO的收益在本季度分列二到四名,营业利润均达到2亿美元(13.76亿元)。

  而这仅是一个季度的利润,相比起全年的利润水平,投在营销上面的费用就显得没那么“惊人”了。

  就在OPPO手机以5亿元冠名《中国新歌声2》、2亿元拿下《跨界歌王2》之际,有人曝出vivo正在抢《极限挑战3》的消息,但此消息目前未经vivo证实。

  面对此情此景,vivo相关负责人并没有对冠名的原因及效果发表太多看法,只是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冠名只是锦上添花,市场竞争最根本比的还是产品。”

  虽然vivo方面明确表示,冠名之类的营销策略不是其想给消费者传达的内容。但是无意中却为行业其他从业者提供了思路。

  提高知名度

  也许是看到了这种营销形式的利好,在国内手机市场增量进一步放缓的2016年,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走“冠名”路线。荣耀在营销上采取了赞助超女、冠名《明星大侦探》等一系列举措,华为也冠名了《梦想的声音》。

  在《奇葩说》第四季宣布何炅、罗振宇加盟后,也有了小米壕砸1.4亿元冠名的传闻,对此小米相关负责人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定。”

  更有企业将这种娱乐化营销作为企业转型的手段之一。早些时候,金立曾公开表示2016年要拿出10亿元重塑品牌。

  对于这点,金立并没有食言,先是签约了冯小刚和余文乐作为代言人,之后赞助了北京卫视《跨界歌王》、东方卫视喜剧素人选秀节目《笑傲江湖》并独家冠名浙江卫视热门综艺节目《真声音》,不久前江苏卫视刚开播的《我们战斗吧》里也有金立的身影,此外,金立M6近期还冠名了东方卫视喜剧综艺栏目《今夜百乐门》。

  对于为何会化身“广告金主”,金立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刘立荣(金立集团董事长)跟别的老板不一样,比起花了多少钱,他更在意花在了哪里。只要方向精准,投再多也是对的。”

  此外,他还表示:“随着手机市场进入后智能手机时代,拼配置、拼价格的传统方式不再适用当下的消费者,依靠跨界营销高空轰炸进行宣传和立体营销,再以线下门店的“地面部队”去承接营造出来的影响力,正成为不少手机品牌的不二法门。”

  的确,曾有业内人士分析道,娱乐节目更具明星效应。原因在于,目前很多节目,尤其是真人秀类型,往往有多位明星参与其中,其受众面自然要比单一代言人要广。而手机厂商在冠名娱乐节目的同时,相当于拥有多位明星为其品牌“站台”,这对于提升品牌形象的帮助是巨大的。

  同时金立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品牌跨界营销方面,赞助综艺节目,热门电视剧中做贴片广告,聘请代言人展出产品形象,打通娱乐圈、体育圈,用不同形式提升品牌成为主流,“金华OV”(金立、华为、OPPO、vivo)四家在玩转跨界营销方面各有一套。

  从金立相关负责人的口中,记者了解到,效果也很显著。金立参与冠名、赞助的节目囊括了生活类、音乐类、真人秀竞技类甚至戏剧类节目,“随着各大节目的关注度持续走高,金立M6的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好的销量离不开好的产品和好的推广,从今年来看,各手机厂商在渠道和营销方面均较以往有所变革,包括大力布局线下渠道、走娱乐化营销的路线。由此看来,2017年国产手机厂商的排位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操控轮椅等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04月02日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3月19日,中国制造业强市东莞宣布该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上线,是中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年03月18日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月21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25年1月中国游戏产业月度报告》显示,受到春节前期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今年1月,移动、客户端、主机等多个终端市场均贡献增量,游戏市场收入环比同比均增长。

2025年02月24日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2025年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最新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月13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2025年02月15日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强多元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强化早期投入。

2025年01月14日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火爆,带动大量企业涌入AI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96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87起);投融资金额为1099.7亿元,2023年投融资金额为853.74亿元。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