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抛开偏见和误解 VoIP在互联网底层生态中最具前景

  前几天中国移动推出了企业飞信,飞信这款软件虽然已经成了记忆中的产物,但新推出的企业飞信还是有很多亮点。

  比如混合会议功能中,企业飞信电话会议支持IP与CT网络互通,可以自动识别用户在线和离线状态,灵活分配最佳会议接入方式。这一步改变,就是对VoIP的应用的一大进展。

  【被误解的VoIP:合理、合法待共同开发】

  现在人们对VOIP的应用有着很多误解,最大的一点,就是认为只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可以开展VoIP业务。实际上,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仅三大电信运营商可以开展IP电话业务,也没有规定禁止其他公司申请开展IP电话业务。只是IP电话经营拍照申请门槛较高——经营跨省IP电话业务的申请者的注册资本不低于民币10亿,且国有股权或国有股份不少于51%,所以少有企业能够申请下来。

  实际上IP电话(即通过PSTN电话网络通话)只是VoIP的一个子集,理论上来讲,一切承载与IP上的音频视频技术都属于VoIP。像微信、QQ、钉钉、飞信等等App和终端软件之间的语音/视频通话也属于VoIP,而这些业务是不需要IP电话牌照的。

  过去人们往往觉得国内VoIP普及不广,不如国外Skype一类产品使用率高,实际上这也是个错误的认识,微信、QQ的电话和视频功能都应用了VoIP技术,只是国内产品习惯于将通讯融合于社交等等多种功能中,而不是单纯以通话、视频功能面世。

  也就是说,VoIP不但合法,而且在业务上有很多想象空间,除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其他企业也可以加入共同开发。

  【VoIP会是通讯的未来吗?】

  那么我们又要问,既然VoIP本身不违规,为什么看不到运营商和企业大力推进?

  其中当然会涉及到发展VoIP通话会触及到运营商对PSTN资源的投入,不过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点正在慢慢被转变。过去在VoIP中通话中,PC2Phone和Phone2Phone会涉及到PSTN落地,使这两种通讯方式必须被定义为IP电话,而当智能手机发展完善,4G网络成为标配,PC和Phone的定义正在逐渐被混淆。且在近几年,运营商对IP网络、4G网络的投入增大,流量收入的占比逐渐升高,VoIP通话的发展已经不会影响到其业务发展。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移动企业飞信中对混合电话的推进,相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更多运营商推出更多的VoIP通讯服务。毕竟市场和技术都在飞快发展,面对企业对低成本的诉求,VoIP一定是通讯的未来。

  当然,VoIP在前些年推进较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传统电话的8位电话号码和号码所属的实际物理地址的相关联的,根据电话号码就能找到对应位置,而VoIP则实现了号码和地理位置的分离,这就给电信诈骗留了空子。不过话说回来,犯罪分子总会用各种方式实行不法行为,与其因噎废食,还不如加强技术发展以保持VoIP的安全性。不过近年来宽带安装、手机号申请都实行了全面的实名制,网络的可追溯性又重构了VoIP通讯与地理位置的连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运营商对VoIP的推进。目前还有一样隐患,就是PC和智能手机因为连接网络有中毒、被黑的风险,当然这不仅仅是VoIP一项技术的隐患,相信随着VoIP的逐渐推进,这一问题将越来越受重视,届时需要运营商和第三方企业共同发力解决。

  【大胆想象VoIP是不可或缺的底层技术】

  之所以为VoIP的前世今生费这么多口舌,还是因为这项技术存有太多想象空间。

  首先是企业对于VoIP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协作效率,比如移动智能办公软件钉钉,包括被很多人用作工作通讯工具的微信,当员工在工作中对某一款软件形成高度黏性时,直接通过这一软件通话可以为其提供极高的便利度。现在我们经常有同事的微信却不知道电话号码,毕竟想要和谁通话,只需要用微信的语音聊天就能实现了。包括一些企业内部通讯的视频会议和电话会议功能,让异地办公、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而在企业对VoIP的应用背后,也为云通讯服务商提供了大量机会。毕竟三大运营商体量较大,对于新技术的推进和应用都会相对保守,而虚拟运营商和云通讯服务商则可以更加快速的消化并应用有关VoIP的新技术。第三方云通讯企业诸如容联云通讯、云之讯就是如此,向上取得三大运营商的支持配合,向下解决应用端的算法、传输优化等等问题。

  VoIP的发展更多的意味着图片、视频、文字和语音等等信息传播介质的多媒体融合,对这一领域的未来,我们不妨放开思路大胆想象。除去企业和个人的通讯外,它的本质实际上和互联网一样,可以更多的打破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其应用场景不一定要限定于社交方面。

  最典型的应用——远程视频面试,就可以借由VoIP的发展在企业中大范围普及,降低了职工的面试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或者在VR和AR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未来将有更多可视化资源+VoIP的组合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又或者智能硬件的发展,通过智能眼镜让人类进入生物互联的境界,信息向智能终端的传输也少不了VoIP技术。

  总的看来VoIP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不可或缺的底层技术,而在发展稍慢中国,反而留下了更多机会。目前运营商和第三方企业要做的,就是摆脱框架和偏见,共同开发这一片蓝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冲刺全球首个!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即将上市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操控轮椅等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04月02日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AI大模型行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 东莞市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3月19日,中国制造业强市东莞宣布该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上线,是中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AI行业监管升级 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布

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年03月18日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025年1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及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均同比增近3成

2月21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25年1月中国游戏产业月度报告》显示,受到春节前期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今年1月,移动、客户端、主机等多个终端市场均贡献增量,游戏市场收入环比同比均增长。

2025年02月24日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大数据行业市场化的关键一跃: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

2025年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最新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月13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2025年02月15日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脑机接口行业:《行动方案》来临 到2030年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强多元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强化早期投入。

2025年01月14日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融资金额已超1099亿元 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达5.6万亿元

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火爆,带动大量企业涌入AI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96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87起);投融资金额为1099.7亿元,2023年投融资金额为853.74亿元。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