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努力向“中国智造”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工业4.0时代正阔步走来,新兴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拉开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
笔者认为,拥抱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而在企业必须做好的各项功课中,牢牢抓住黄金发展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迎接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必须正视“‘中国制造’劳动力低廉方面竞争不过低端经济体,高新技术与投资环境方面竞争不过高端经济体”的尴尬“阵痛期”。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已“五分天下有其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13.8%,创近50年全球最高。虽然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却超过50%。“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一痛点,让“中国智造”始终难以在国际市场中一展风采。
当前,中国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难以改变产业链条中低成本竞争,低权益生产,低端化生存的被动境地。在与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其竞争力敌不过低端经济体。当全球以新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超过“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速度,导致中国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赶超”的速度受到影响,此时正恰逢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回流成为他们“再工业化”的着力点,形成了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
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
通过扩大经济改革的力度,把经济成分中最活跃的分子——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通过政策性的降低税费,把经济成长中最主导的力量——企业的主动性和逐利性调动起来;
通过有效的政策分解,把经济成功中最主力的团体——企业的斗智性与追求性调动起来,实现政府理性主导机制,市场机制叠加发力的良性氛围,一方面引导低端制造企业摆脱“低成本依赖”,走出“低权益发展”,跳出“粗加工生存”,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守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展开以产业链完整所展开的竞争;另一方面,激发高科技企业在与跨国大企业的强强竞争中,实现由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转变。
与此同时,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实现企业质的跨越,要大力拓展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与低劳动成本的国家竞争,不断提升在高科技为主导的高端制造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角逐的能力,从而缩短与减少“中国制造”在高低端产业竞争中所处劣势产生的“阵痛”和“双向挤压”。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