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揭秘:“饿了么”平台以“加盟商”身份冒用企业证照开店

       导读:青报记者亲测发现,即使没有实体店,没有营业执照,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只要提供一个手机号码和一张身份证,再支付数百元费用,三天内商家便为北青报记者在“饿了么”上成功“代办”了一家“幽灵”店铺。

       8月10日上午,市食药监局再次约谈多家外卖平台负责人,并在约谈会上公布了三大外卖平台上60家无公示证照餐饮商户。据悉,首批曝光的60家无证照餐饮商户是通过互联网监测随机锁定的,市食药监局互联网监测中心负责人赵鑫表示,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互联网违法行为进行搜索监测,为监管部门提供违法线索。市食药监局表示,今后将定期曝光此类商户。

       在外卖送餐平台上,每家店铺都会留下地址,但循着一些地址去找,有时会出现“查无此店”的情况。按照送餐平台上商家进驻的要求:证照齐全,有实体店,经过“到店拜访”后才能入驻,那这些没有实体店的“幽灵”店铺又是如何出现的?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某大型服务平台上,有部分商家自称可“代办”网上送餐平台的开店业务。北青报记者亲测发现,即使没有实体店,没有营业执照,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只要提供一个手机号码和一张身份证,再支付数百元费用,三天内商家便为北青报记者在“饿了么”上成功“代办”了一家“幽灵”店铺。

       对此,北青报记者咨询法律专家获悉,买店者、代开店中介在此事中或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平台方则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应受相应惩处。

       事件:“多商家地址雷同”牵出送餐平台“代办”业务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无意中在“饿了么”送餐平台上检索发现,附近同一个地址上注册了5家实体餐厅,而实际探访却发现这5家餐厅并不存在。该网友称,自己向“饿了么”平台反映后,这5家店随即被下架。同时,爆料网友称在淘宝网上检索发现,有商家自称可代办送餐平台开店的业务,但不知这一消息是否属实。

       青报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美团 饿了么 代办”等关键词后,检索页面的确显示至少十多家店铺自称可代办“外卖平台开店”业务,而报价自50元至1000元不等。抱着质疑的态度,北青报记者随机联系了几家店铺的客服人员,询问对方在送餐平台上代开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得到回复称“没有门面、没有证件都可以(代办)”。

       探访:不同送餐平台代开店报价不同

       看到北青报记者询问“代开店”,多数店铺的客服人员会留下QQ号,提出在QQ上进行沟通。北青报记者随机添加了几名商家的QQ号。

       此前,北青报记者检索几家外卖平台的官网获悉,除了个人资料,商家进驻还需要有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以及有能够提供堂食服务的实体店面。交流中,多名商家透露没有上述材料也能在送餐平台上开店,但补充说:“现在饿了么和美团比较好办,百度外卖暂时不行。”

       此外,商家称,代办不同送餐平台店铺的收费也不同。代办“饿了么”店铺的收费从400元至550元不等,而商家称“美团按照城市不同收费不同”。北青报记者表示地址在北京,其中一名商家报价1000元,另有其他商家称700元可以做。

       商家自称全国各地都有其代办的店铺,北青报记者提出想看看几家“这样的店铺”,随后,一名商家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自己近期代办的10多家店铺的截图,北青报记者询问是否有北京地区的,该商家提供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饿了么”店铺。

       按照商家提供的店铺名称,北青报记者在“饿了么”网站进行检索,发现该店铺的“商品”页面及“评价”页面并未有异常显示,信息显示,该店铺商品月销量已有27单。但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商家”页面,该店铺留下的地址位于朝阳区光华路某大厦地下一层,但在“商家实景”展示部分,一张门头照看似在室外而非地下室。

       北青报记者循着店铺地址进行实地探访,发现该大厦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区域,北青报记者随后致电该大厦物业获悉,“地下一层没有店铺,整个大厦的其他区域也没有这家店”。

       揭秘:以“加盟商”身份冒用企业证照开店

       北青报记者随机联系了一名自称可以代办“饿了么”店铺的商家。商家说,只要北青报记者提供身份证的正反面照片、一张银行卡信息和一个白号(未注册过“饿了么”的手机号码),他就可以为北青报记者代开一家店铺。

       此外,商家提醒,需要北青报记者提前想好要经营的商品种类、店名,并提供店铺地址。“我没有实体店,哪儿来的地址?”对于北青报记者的疑问,商家答复称:“可以看一下你楼下有什么饭店,你去问一下他们的地址,用他们地址注册是能通过的,或者找附近一家关了门的店铺地址,再或是留一个模糊的地址,但这个地址要离你家很近,方便送餐员取货。”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按照“饿了么”官网显示的店铺进驻流程,在提交申请时必须上传店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照片,代办商家称,这是整个申请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他承诺只要付款,就会给北青报记者弄到全套证照。

       “我们现在都推荐客户使用企业证照”,代办商家解释称,企业证照可以“加盟商”的身份进驻,“一个企业旗下可以分很多个分公司和子公司,他全部都可以挂靠一个总部的营业执照下。”

       按照商家的说法,他手里有全国各个区域的企业证照,都是花了钱,“通过专门的渠道”买来的。“包括他们的法人、股东和注册资金我们都知道的,而且证照信息都可以在工商那边查得到,保证是真的。”

       随后,北青报记者向其询问冒用企业证照是否会被企业或平台发现,商家答复称“绝对不会”。他解释,客户的店铺名和被冒用的企业名称不同,通过一般检索看不出问题。其次,按照“饿了么”平台现在的规定,除了店主自己和“饿了么”后台能看到店铺注册时使用的证照,包括被冒用企业在内其他用户,都是看不到店铺证照信息的。此外,商家称,“‘饿了么’审核时只看证照真伪,不会去向企业方核实”,“平台会默认你是加盟商,但企业本身却不知情”。

       亲测:支付400元 一天代办出“幽灵”店铺

       商家强调,要代开“饿了么”店铺,客户要先通过淘宝“拍下宝贝”付款400元,等商家在线提交了店铺的申请材料后,再“确认收货”。商家解释,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有人通过‘退货’的方式来骗店”。

       北青报记者拍下这件虚拟商品并支付了400元,随后,商家提供了3家北京地区的企业供北青报记者选择。8月2日,北青报记者随机选定了一家餐饮企业,随后,代办商家索要了北青报记者的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机号、店铺名、店铺地址等信息后,为北青报记者提交了申请。在对方提交申请后,北青报记者点击“确认收货”,完成交易。

       随后,北青报记者在“饿了么”官方网站查询“审核中”的申请信息发现,代办商家提供的被冒用企业的营业执照与食品安全许可证照片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等信息与该企业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留下的一致。但北青报记者发现,申请页面显示的两张实体门店照片,均为经过处理的其他店铺内景图片。

       8月3日,提交申请一天后,“饿了么”系统回复称,“开店申请已通过审核”,并表示将尽快安排市场经理与北青报记者取得联系。

       疑问:进驻送餐平台是否环环有“监管”?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进驻“饿了么”店铺,审核之后还需要有一个“到店拜访”的环节。代办商家解释,“到店拜访”就是“饿了么”的区域负责人会去申请人的实体店铺去查看,“但基本上不会看”。商家称,如果不放心,可在审核通过后将手机关停几天,或告诉区域负责人自己的店铺正在装修,即可躲过这一环节。

       提交申请后的第二天,北青报记者接听了自称“饿了么”市场经理打来的电话,对方询问店铺具体地址,是否有门头照,北青报记者回复称店铺正在装修,还未悬挂门头照,并表示人在外地,没法安排市场经理看店。随后,该市场经理提醒北青报记者“尽快把菜单挂上来”。

       8月5日,在未经过“到店拜访”的情况下,北青报记者尝试营业。北青报记者在申请到的店铺后台填写了经营时间、配送时间及范围等信息,并上传了4张食物、饮品图片,随意标注了价格后,再使用其他手机号码下单,完成了“幽灵”店铺的第一份订单。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店铺仍可正常营业,且未接到市场经理要求再次看店的电话。

       一位送餐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幽灵”店铺他们有时也会遇到。“明明是这个地址,但找不到这个店铺,所以只能给店铺老板打电话,约好地点去取餐再配送。”此外,该业内人士称,自己也曾遇到两家店合用一个实体店,其中一家店没有门头标志的情况,“跟主营的那家店商量好,两家店合用一套证照,再去平台上注册新店,也会出现有网上店铺但没实体店的情况。”随后,北青报记者拨打“饿了么”官方客服电话,因无人工服务,北青报记者通过语音留言举报有中介代开店现象,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答复。

       专家:送餐平台监管缺失应承担连带责任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律师表示,在网络平台上冒用其他公司的名义进行宣传,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和市场主体登记秩序,其行为显然违法。

       韩骁指出,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食品经营许可证具有独占性,只能由取得证件的经营者个人使用,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让、挂靠或者交易。“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代开店中介的虚假盗卖等行为,但是从立法目的可知,对于网络上某些中介以原食品经营许可证所有人不可知的方式盗卖其许可证牟利的行为自然也应是予以禁止的。”

       而对于平台方,韩骁表示,在平台方与消费者的关系中,平台方自称会“到店拜访”,但实际并未到店查看,即“默认了经营者的资质乃至食品质量是安全的”这一做法,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如实报告义务,应依法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未采取必要措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8月26日,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月30日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8月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2025全球电竞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电竞产业在市场收入、新品研发、赛事出海等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链日趋完善,正朝着规范化、主流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