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互联网金融2.0:迎来农业互联网金融,送走农村贫穷现状

  导读:互联网金融2.0:迎来农业互联网金融,送走农村贫穷现状。2013年,中国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迈入1.0时代。互联网实现了金融的去中间化,节省了传统金融业务中不必要的中间成本。互联网将民间金融或者银行体系之外的次贷金融资产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整合互联网碎片化资金满足社会的投融资需求。

  参考《中国互联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从“互联网金融元年”到“农业互联网金融元年”,我们等待了近两年时间。两年700多天时间,对于偏远山村可能只是农作物的两三个生长周期;对于互联网行业,却恍如两个世纪的跨度。2015年初,国家“互联网+”政策如一夜春风,农业搭上“互联网+”的大船,迎来农业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资金供需的困境,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互联网金融2.0改变了什么?

  2013年,中国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迈入1.0时代。互联网实现了金融的去中间化,节省了传统金融业务中不必要的中间成本。互联网将民间金融或者银行体系之外的次贷金融资产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整合互联网碎片化资金满足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互联网金融1.0时代的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平台竞争。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技术开始与更多产业进行结合,互联网发展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互联网金融借势迈入2.0时代,行业竞争开始切入垂直和细分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跳出“互联网是否会革命金融”的发展论调,迎来新的发展前景。“1+1+X”的发展模式,开始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去服务第三对象,避免了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相爱相杀”,突破了互联网金融的固有发展瓶颈,赋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红利逐渐惠及农民

  2014年,农业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比重为9.2%,比2013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业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并不能动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这也是政府政策一直向农业倾斜的重要原因。过去10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在“三农”问题。当前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散居状态又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昂,尤其农村金融的高建设成本始终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即使有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扶持,每年的农耕季节,仍有大量的农民在为种子、幼苗和农药化肥的资金而发愁。几千上万的一笔信贷业务,银行来说,金额太小、审查成本太大,无利可图。对农户来说,报审周期过长,等不起。农村金融成为中国金融体系最薄弱的一环。

  即使互联网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针对性极强的解决方案,但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农村也仿佛是被市场遗忘的角落。这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落后有着重大关系。互联网基础设施没有搭建起来,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就无法发挥。更何况,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向来就极少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农村的互联网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的《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78亿。农村的信息闭塞、商业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互联网红利惠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为农业带来了互联网金融。

  农业互联网金融来了!

  2015年,农业互联网金融来了,农业互联网金融垂直平台陆续出现,P2P、众筹等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开始将社会闲散资本引向“最缺钱”的农村。我们看到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希望金融等金融平台,以及沐金农、宜农贷、利多多等垂直金融平台的业务开始伸向农村地区。牧渔、养殖、农耕等小规模经营者急迫的小额信贷需求,通过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满足。

  农业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金融,或者金融融合互联网,从而实现去中间化,提升效率等旧有模式,而是成功的将互联网与金融合力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农业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能够提高效率的优势,降低了农业融资门槛,提升了农业融资效率,是互联网思维的生动演绎;另一方面,农业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资源引向了最需要它的地方,成功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短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农业互联网金融还实现了泛金融业务发展,诸如资助农村子弟上大学,针对当地农业资源现状为农民提供发展方案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逐渐取代市场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谓是切中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题中之义。中国投融资市场一直面临着“两多两难”的困境,具体到农业的投融资处境,状况就更加恶劣了。农业互联网金融开拓了P2P、众筹等投资渠道,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更唤醒了投资者对农业产业的注意;农业的融资状况,尤其是小额资本融资渠道就此打开,农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业界公认2015年是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已陆续出现了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利多多是国内首批成立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垂直平台之一,致力于打造“既能放心吃又能放心赚”的移动互联网农业投融资平台。作为迅速崛起的行业新生力量,利多多快速吸引了一批互联网、金融、农业领域的高精人才加盟,凭着创新模式与真诚服务,利多多已经赢得业内人士高度认可。伴随P2P、众筹等农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利多多的黑马成色将逐渐凸显。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8月26日,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月30日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8月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2025全球电竞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电竞产业在市场收入、新品研发、赛事出海等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链日趋完善,正朝着规范化、主流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