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第五届中国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大会于2021年底召开 将推动行业发展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微生物肥料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研与市场商机研究》显示,微生物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与国家中医大农业创新战略联盟决定2021年底召开第五届中国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与行业发展大会,继续夯实农业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农业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耕地、粮食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后生态农业宏观政策衔接。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微生物技术应用。落地化肥持续减量增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助力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微生物肥料,简称菌肥,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一种辅助性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施用后通过菌肥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借助其代谢过程或代谢产物,以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和农产品品质,尤其是营养环境。

       微生物肥料功能分析

功能

分析

增进土壤肥力

例如多种溶磷、解钾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的应用,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出来,转交为作物能吸收利用的磷、钾化合物。使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营养元素供应增加。

改良土壤结构

微生物还能分泌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类物质。如英膜多糖、肽聚糖等。研究表明。这些有益微生物产生的糖类物质,占土壤有机质的0.1%,它们能与植物根系分泌物、土壤胶体等共同作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刺激作物生长

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还可分的植物数素类物质。维生素等,刺教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例如,園氮菌等能够产生多种活性物质(生长素、环己六醇部、泛酸、毗哆酵、硫胺素等)

改善作物品质

如根瘤菌固定的氮素能输住籽粒,使得豆科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增强植物抗病(虫)和抗逆性

某些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能产牛抗乍素类物质。对病原微生物能产生直换的拮抗作用。

增高肥料利用率

由于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因此在相网地力水平的土壤上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并且获得等效的增产效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目前涉及微生物的肥料产品分为三大类:微生物菌剂(主要包括:根瘤菌菌剂、固氮菌剂、硅酸盐菌剂、溶磷菌剂、光合菌剂、有机肥料腐熟剂、促生菌剂、生物修复菌剂和土壤改良剂等);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

       生物肥料按照产品分类及定义

产品分类

定义

微生物菌剂

即指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又称微生物接种剂。它是由即指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又称微生物接种剂。它是由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或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或能活化土壤中的养分。改善植物的营养环境,或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活性物质,刺激植物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制品。

复合微生物肥料

目的为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面成的活菌制品

生物有机肥

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应用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一是南方水稻种植区域,二是大中城市周边区域,三是珠三角、长三角的污染耕地区域。国家农业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实现肥料零增长限制政策,提倡大力发展生物菌肥。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生物菌肥市场规模逐年扩张,从2018年的250亿元增至2020年的384亿元。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预计我国生物菌肥市场规模仍将维持20%的增速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亿元以上。

2018-2023年我国生物菌肥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得益于微生物菌肥在在近几年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大量企业进入生物菌肥行业,生物菌肥行业总资产迅速扩张,从2018年的1298亿元增至2020年的1792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总资产规模仍将呈扩大趋势。

2018-2023年我国生物菌肥行业总资产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截至2020年5月底,在我国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查询到的微生物微生物肥料产品登记证为7246个。其中微生物菌剂产品登记数量3315个,占比45.75%;生物有机肥产品登记数量2205个,占比30.43%;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登记数量1399个,占比19.31%。

截止至2020年5月我国微生物化肥种类登记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京东商城单价来看,2020年我国微生物肥料价格区间在0-50元/500g;生物有机肥价格区间在5-25元/500g;复合物生物菌剂菌肥价格区间在10-70元/500ml。就单一生物肥料品种来看,有效活菌数为影响生物肥料价格的因素之一。以微生物肥料为例,今朝生物有效活菌数≥10亿/g的产品单价在32元/L,有效活菌数≥5亿/g产品单价在14元/L。

       2020年我国微生物肥料部分产品价格

种类

有效活菌数

企业

品牌

/斤或元/ml

微生物菌剂肥料

≥10亿/g

今朝生物

备能

32

≥5亿/g

西里多

佳乐时

14

≥10亿/g

中国农科院

中保

42

生物有机肥

≥1亿/g

德沃多

德沃多

23.8

≥0.2亿/g

青牧农业

爱隆

2.4

≥0.2亿/g

青牧农业

尚洋

9

复合微生物菌剂菌肥

≥5亿/ml

姚氏助农

方瑞

51

≥2亿/ml

亨坤

花大叔

13

≥2亿/ml

千百季

联村

6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TJL)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预计2025年我国醋酸产能将逼近1700万吨 行业产能加速整合与升级

预计2025年我国醋酸产能将逼近1700万吨 行业产能加速整合与升级

9月12日,华谊集团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能化”)吴泾基地装置实行永久性停产。该基地主要生产甲醇、醋酸、氢气、合成气等产品,其中醋酸设计产能70万吨(2024年产能利用率70.7%),甲醇设计产能95万吨(2024年产能利用率46.5%)。装置建成时间较早,此次停产是集团基于产

2025年09月19日
最大煤制天然气基地绿色智能外输管道开工 煤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最大煤制天然气基地绿色智能外输管道开工 煤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9日,位于新疆昌吉的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2025年09月16日
国产POE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5年国产POE年产能有望突破百万吨

国产POE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5年国产POE年产能有望突破百万吨

2024年以来,国内POE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盛虹石化10万吨项目投产前,已有万华化学一期20万吨/年、茂名石化5万吨/年等项目陆续投产。加上2023年投产的产能,目前国内已形成23万吨/年产能。随着多家企业计划在下半年投产,2025年国产POE年产能有望突破百万吨。

2025年09月12日
农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 有机肥产业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农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 有机肥产业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7月20日,近日,“2025年第五届中国有机肥产业发展大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做好黄河上游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2025年07月22日
国内最大海水提溴素项目落户河北唐山曹妃甸 年产能3万吨有望缓解进口依赖

国内最大海水提溴素项目落户河北唐山曹妃甸 年产能3万吨有望缓解进口依赖

7月11日,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宣布,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提溴素项目正式落户河北唐山曹妃甸。这一年产3万吨溴素的战略性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满足全国30%的溴素需求,有望改变我国溴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2025年07月14日
2024年度我国氢氟碳化物生产配额增发 预计未来两年行业供给将增加

2024年度我国氢氟碳化物生产配额增发 预计未来两年行业供给将增加

9月30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官网发布最新《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生产配额调整(含增发)的公示》。

2024年10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