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半年金融体系去杠杆成效明显 避免去杠杆加剧经济下行风险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
        回顾上半年,央行已累计开展三次定向降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助推金融体系去杠杆成效明显。展望下半年,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流动性措辞由“合理稳定”微调至“合理充裕”,但整体而言,央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未来货币政策在推进去杠杆时,也会更加注重力度和节奏,更好把控宏观流动性平衡。

        分析人士同时预计,去杠杆仍是“持久战”,未来货币政策或呈现紧信用与宽货币搭配格局,继续释放结构性去杠杆信号,预计年内央行政策力度和节奏仍会相机微调,下半年有0.5至1.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2018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形势及特点

         1、表外融资萎缩拖累社会流动性增长,货币投放与社会融资更加依赖表内贷款

         2、金融市场无风险利率走低,社会融资成本整体上行

         3、人民币对美元先升后贬,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

         避免去杠杆加剧经济下行风险

         在金融去杠杆带来的社会流动性收缩效应影响下,实体经济杠杆率趋稳,并出现了企业部门局部去杠杆。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42.1%,仅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1.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杠杆率总体保持平稳,与上年相比,政府部门杠杆率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0.1个百分点。

         去杠杆带来的流动性收缩效应对国内需求存在抑制作用。实体经济去杠杆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环境也在收紧。今年以来,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持续放缓。投资增速逐月回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6.0%,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0.3%,分别比去年同期低2.6和3.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9.4%,实际增长7.7%,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和1.6个百分点。总需求变化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下半年内部需求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去杠杆带来的融资条件趋紧对投资增长存在一定制约作用,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保持低位运行。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前期居民负债过快增长对消费增长的负面影响也在显现。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为6.6%,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央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比上季下降2.1 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比上季回落0.7个百分点。2015-2016年我国居民部门债务规模快速扩张,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年度增速分别为23.5%和21.4%,居民部门杠杆率两年间年均提高4.2个百分点,而2001-2014年年均提高幅度为2.1个百分点。负债者的增多和负债规模的扩大使居民收入用于偿还负债的比重上升,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会受到压缩。

         金融去杠杆、强监管要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

         今年以来,整体信用风险有所抬头。银保监会数据显示,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相比去年末呈现双升。上半年债券违约金额达253亿元,涉及13家违约主体的25只违约债券,同比增长47.13%。6月份以来,P2P网贷平台频现兑付危机。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停业及问题P2P平台的数量由5月的10家猛增至6月的80家。7月又有70多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跑路、清盘以及经侦介入等问题,其中不乏涉案百亿元级别的平台。

         前期企业债券融资过快扩张、P2P网贷行业野蛮生长为当下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埋下了伏笔。信用风险上升与金融去杠杆、强监管压力下,社会融资环境收紧及管理层加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也密切相关。强监管、治乱象是防控系统型金融风险的必要举措。但对于信用风险释放及 “刚性兑付”打破要采取有序、可控、渐进的方式,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

         一方面,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在此情况下,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会相互转化并加强。例如,本次出现信用债违约的多是前两年因主营业务盈利差而开展多元化经营,通过举债大搞扩张并购的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链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信用风险的暴露使相关企业发债更为困难。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401只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总规模约2500亿元。2017年全年,信用债发行利率在8%以上的只有33只,而今年上半年就有52支,相比去年全年增加近六成。信用风险暴露带来的发债难题将使企业资金链更为紧张,融资困难会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各金融风险点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性,使得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和隐蔽性。银行也进行债券投资、参与股票质押、从事同业和理财等表外业务,与券商、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通道合作,一些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层层嵌套,金融风险隐藏于各个环节又互相交织,因而更具跨市场传染的危险性。一旦处置不善,信用风险会膨胀、传导、扩散,波及股市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呈现系统性特征。

         合理把握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力度和节奏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紧迫,去杠杆是个长期过程,不可松懈。但需要看到,我国高杠杆风险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去杠杆与金融风险的处置不能过于急切,要从全局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久久为功,谨防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发生新风险。金融去杠杆正逐渐步入“深水区”,未来仍要保持一定的强监管政策定力,但具体执行中要更为谨慎,充分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更为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

         管理层针对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业务、货币市场基金、混业经营等近年来过快发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已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以规范。未来金融严监管要防止一阵风、运动式监管,将监管重点放在切实落实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上。通过推动资管新规及其细则等政策落地来消除监管套利,对过去几年过度的金融自由化进行规范、整顿和纠偏。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6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 较去年上升1.5个百分点

2025年6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 较去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从我国近十二个月三大门类增加值来看,2025年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高于去年同期,较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则约为7.4%,较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则为1.8%,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较上

2025年09月03日
2025年6月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为6% 1-6月累计同比增速为5.9%

2025年6月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为6% 1-6月累计同比增速为5.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速为6%;1-6月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为5.9%。

2025年08月21日
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2%

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近十二个月来看我国固定资产及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整体变缓。

2025年07月29日
2025年6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 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

2025年6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 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约为5%,与上月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总体来看,近十二个月我国失业率整体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走势。

2025年07月28日
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8.1%

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8.1%

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持平。

2025年07月16日
2025年6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非制造业总体继续保持扩张

2025年6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非制造业总体继续保持扩张

2025年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生产指数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大型企

2025年07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