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省武汉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496号)日前公布,总结推广第一批试点地区24条试点经验,其中武汉市3项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循环经济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于2014年底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第一批试点,在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综合推进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等3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武汉市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将经验上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筛选,放宽大学生落户、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融合发展等3条经验获全国推广。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制度继续探索创新,将适用于本地区的好经验迅速应用,对表试点任务清单,先行先试,确保圆满完成国家试点任务。
链接
武汉3条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简介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2017年10月11日,武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武招才办〔2017〕6号),全面放宽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对租赁住房的大学毕业生,可在单位集体户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社区公共户”申请落户,与武汉市居民户口享受相同待遇。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增落户大学生14.2万人(通知中12万人为2017年11月数据),分别是2016年的近2倍和近6倍。
实施“三乡工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2017年以来,武汉市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简称“三乡”工程),推动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农民增收与市民体验对接,取得了“市民享受、村民受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城乡一体”的初步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武汉样本”。利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网站发布11万户闲置农房,引导工商资本以租赁或合作等方式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农业,已签订闲置农房租赁协议1万户,年租金1.3亿元,吸引工商资本投资145亿元。
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
2013年12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以来,两区以行政管理、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六个方面一体化为突破口,充分整合空间、产业和行政资源,形成了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推进扁平化管理,将两区54个党政机构整合精减为22个,实现行政管理一体化。创新设立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理审批。整合设立市场监管局,实现“九龙治水”向“一条龙监管”转变。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审管分离改革,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与体系,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和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