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从“三大变革”看实体经济发展新态势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筋骨,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重构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创新为驱动,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国实体经济正呈现出新态势。

        回顾2017,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加“轻盈”与“智慧”;迈向2018,实体经济正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劲的方向阔步发展。

        质量提升,夯实制造之基

        曾几何时,一个电饭煲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如今,通过创新补齐质量短板,国货正努力成为精品的代名词和全球海淘热品。

        家电低成本竞争中,美的用品质革命开辟了市场新空间。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智能电饭煲,这家年产能超3000万台的企业,销售额大幅提升。“与过去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相比,如今质量唱主角,市场供不应求,还把外溢的需求拉回来。”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

        质量是底气,是生命力。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理念实现蝶变。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我国正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新优势。不仅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变,产业价值和区域发展的质量也稳步提升。

        引入物联网等技术,工厂变制造商为平台,孵化出更丰富和高质量的产品;去除低效产能,实施技术改造,多个行业实现更高附加值的发展;聚焦机器人、物联网等优势产业,传统制造基地正“旧貌”换“新颜”……

        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区域工业经济改善明显,市场预期向好。

        “产业提质增效和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出巨大正向溢出效应,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了实现‘弯道超车’的信心。”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效率变革,重构产业逻辑

        如果说质量折射理念之变,效率则旨在向科技要生产力。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重构产业逻辑。

        点点鼠标,就能将用户的喜好与汽车生产精准对接,登录“云端”,一台电脑便可管理各个环节……借力工业互联网,北汽福田实现商用车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约18%。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尝试工业互联网,起初为解决库存,后来发现它颠覆了规模生产的传统逻辑。”北汽福田总经理巩月琼说。

        抓住信息技术变革风口,将创新思维引入各行各业,过去的产业逻辑正在被颠覆。

        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实现企业闲置资源利用,“共享工厂”模式正在各地兴起。“以前七八月份是最难熬的。夏装款式完工,秋冬装的订单还没上。如今共享订单,淡季开工率也在九成以上,还可同时加工多个品牌。”浙江桐乡一家羊绒制品工厂负责人说。

        没有一味增加产能,却让供需有效衔接。着眼于提升存量效率的共享制造打破了经济学中的“供需悖论”。由消费者决定订单量,企业不再把资金压在某个环节,从规模生产到个性化满足……工业制造呈现出柔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特征。

        更加共享、开放、更注重普惠……我国实体经济领域进行着一场生产关系的颠覆性变革。工信部调查显示,五年来,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30%,运营成本约降20%。前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五年来最高水平。企业“获得感”“价值感”增强。

        辛国斌说,工信部将充分利用《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等支持制造业效率提升,强化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推动提质增效。

        动力变革,抢占未来“话语权”

        要实现制造强国,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更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用创新实现动力变革,抢占未来“话语权”。

        从可下海底采冰的“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到上九天揽月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再到商运速度不断刷新的“复兴号”高铁……五年来,“中国制造”加快创新步伐,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基础和条件。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说,提早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使我国不仅瞄准“赛手”,更着眼“赛道”,在一些领域整体领先。

        也应看到,我国在核心芯片等高精尖领域仍存在差距,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有待夯实。“需以改革为题,鼓励和释放更多的活力。”李东说。

        面对挑战,要进一步降成本、优服务,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潮中;还要创造更适宜、更宽容的制度环境,铺设“快车道”,加速创新在各领域融合推进。

        “科技决定升级的‘段位’,改革决定跨越的速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说,只有让实体经济有干劲儿,有价值,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周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SL)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

2025年04月02日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2025年03月27日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3月24日,中国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2025年财政政策将采取“更加积极”的基调,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券规模、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着力扩大内需、防范风险,并围绕六大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26日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3月6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与上月持平,显示全球制造业继续稳定恢复。

2025年03月07日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3月5日,据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

2025年03月06日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生产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大

2025年03月03日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落;大型企

2025年03月03日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分量。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稳定在92.3%。

2025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