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201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年初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增长6.7%左右,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预计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全年GDP增长6.5%左右。专家判断,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
经济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
蓝皮书指出,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创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经济增速亦不及此前预期,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了温和复苏的发展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6.1%和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消费增速总体平稳,进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基本稳定,CPI与PPI背离的剪刀差有所缩小,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年初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增长6.7%左右,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考虑供给侧的主要因素持续下滑;需求侧的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持续;国内投资基数庞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且民间资本投资大幅下滑,外商投资持续低迷;消费增速总体保持平稳小幅下滑趋势,过快增长的购房贷款将对整体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蓝皮书预计,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预计2017年全年GDP增长6.5%左右。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蓝皮书建议,未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应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以“稳增长”为目标,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并重;切实有效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着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尽快实施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综合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创新,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度宽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社会融资存量稳定增长;稳定政策利率调整和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发挥窗口指导和广义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引导功能,引导信贷结构改善和金融配置,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测和管理金融转型过程中隐含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2016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政策作用下,我国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首次转正,价格转暖行业增多,消费品制造业增势良好,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未来几个月,受投资低迷、房地产降温、基建投资拉动效应边际递减等的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综合有利和不利因素,参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工信部电子第一研究所、电子第五研究所、信息中心等各家研究机构建立的多种预测模型的结果,蓝皮书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做出如下预测:预计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左右。
2016年以来,各项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房地产行业总体回暖,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稳增长、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多层次任务交织,增加了工业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政策出台的复杂性。总体来看,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总体围绕6%波动调整,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生因素,蓝皮书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在此基础上,预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维持在6%左右的增长速度。
预计2017年GDP增长6.5%
蓝皮书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6.5%、6.5%、6.4%、6.4%,2017年全年GDP增长6.5%,比上年略微减少0.2个百分点。从定性分析上看,这种预测结果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现实情况相一致。另外,从经济先行指数角度来看,通过经济先行指数来判断经济运行趋势,是国际学术界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之一,根据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的中国经济先行指数(该指数由21个子指标构成),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呈现小幅平稳下滑的发展趋势。
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分别为10.3%、8.0%、9.2%和8.7%,呈现高、低、高、低交替的发展趋势,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7.1万亿元,名义增长8.9%,实际增长8.7%,增速分别比2016年小幅回落0.5个和1.7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小幅下滑。
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分别为10.0%、9.5%、9.3%和9.2%,呈现逐季平稳小幅下滑的发展趋势;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6.2万亿元,名义增长9.5%,实际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年小幅回落0.5个和0.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逐渐收窄。
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预计CPI分别为2.0%、2.2%、2.3%和2.4%,呈现逐季上涨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年CPI为2.2%,比2016年略微增加0.2个百分点,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PPI分别为0.9%、1.5%、1.9%和2.2%,2017年全年PPI为1.6%,比2016年增加3.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负转正,通胀压力逐渐显现。
预计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6.6%和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八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财政收入17.5万亿元,增长7.0%,财政支出23.0万亿元,增长13.4%。
总之,2016~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风险。
经济企稳基础仍需巩固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平稳态势,第一、二、三季度GDP增长率均为6.7%,第四季度预计不会低于这一水平,全年增速有望略高于6.7%。与“十二五”期间各年经济增长走势比较,增速止降趋稳的特点比较明显。
观察2016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看到支持经济增速触底的因素明显增加。1~9月,消费持续保持在10%左右的平稳增长。综合就业和收入形势,预计年内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对投资的稳定作用会进一步显现。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结束下降态势,转型升级效果日益明显。这表明市场需求趋稳对企业销售和经营活动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也表明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企业不断增加。
另外,蓝皮书指出,经济企稳基础仍需巩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其中,国内城镇化的矛盾是主导方面。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受其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外需低迷。2003~2007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30.2%;2008~2015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仅为8.09%,其中2015年为-2.8%。国内看,长期积累的城镇化矛盾对消费、投资需求形成明显制约。在外需增速大幅下降的同时,国内投资、消费增长又遇到严重困难,使中国经济面临空前的下行压力。考虑到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增长低迷的状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水平预计不会有明显提高。在国内需求支撑下,经济增长将总体保持平稳。
生产效率未能持续增长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发展正逐步迈入中高端,经济迈入中高端的关键是两个伴随:
第一个伴随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才能稳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决定了工资水平的提升,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就没有人力资本的深化过程,因此劳动生产率决定了一国福利水平与人力资本深化的能力。
第二个伴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对企业技术进步与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的指标,只有全要素增长率超过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时,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放大到一国看,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比重提高意味着一个国家在逐步摆脱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步入内生增长的道路上,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本身才能克服资本深化带来的资本报酬递减问题。因此中国迈入中高端的关键是伴随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双提升。
中国当前经济稳定在中高增长区间,但两个效率伴随都没有实现持续增长,并且还逐步下降。
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期1985~2007年,年均增长10.1%,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达到28%。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两个重要部分,即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配置效率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而技术进步效率来自“干中学”式的设备引进与技术模仿性扩散,因此经济不断发展。受到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大量的投资刺激用于稳定经济,但TFP贡献明显下降,2008~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降到了16%。2016~2020年中国要保持中高速增长6%~7%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最少要回到28%的水平,否则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挑战。
效率改善是经济增长关键
资本要素投入增长放缓,投资回报率快速下降。中国资本存量增长持续加速,在经济持续超高速增长的1985~2007年,资本存量平均增长速度为11%,不论与哪个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相比,这个资本积累速度都是绝对高的。2008~2015年,虽然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下降了,但是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仍然维持在11%~12%的高水平上,这直接导致了资本边际收益持续递减。长期的投资依赖导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而且报酬递减降低了资本的增长速度。1985~2007年,资本效率(即GDP与当年投资之比)为0.52,2008~2015年仅为0.34,2015~2016年投资增长出现疲态,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已经降低到了个位数,投资驱动模式不可持续。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而人力资本没有深化。中国人口红利的特征是低素质和数量型,与这种人力资源相对应的效率改进方式是“干中学”和“投中学”,技术进步的最大特点是外生性。中国经济持续超高增长时期,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为1.5%,与相似工业化阶段的国际比较起来这个速度并不低,但是增长的劳动力供给,以初级和中等教育程度为主。这种劳动力适合于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下降,到“十三五”期间增长为负,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深化过程,劳动力对增长的贡献为负,而相对工资份额还要提升,直接拉低了经济增长速度。
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2008~2015年,劳动生产率增长8.16%,比高峰增长期间有所下降,而预计“十三五”期间则下降到6.9%,原因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为7.4%,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只有5%。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那就意味着大量资源转向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因此加速提升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改变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趋势的重要方面,当然制造业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更是应有之义。否则劳动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慢,必然导致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因此提升服务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是未来克服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关键,否则,直接就会导致劳动报酬增速下降,没有报酬的增长更难以推动人力资本的深化。
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蓝皮书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外贸发展回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业互补的优势也没有改变,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的趋势同样没有改变。同时,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际贸易增长进入了历史罕见的低谷期。
全球货物贸易增速连续4年低于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将2016年世界贸易量增速进一步下调至1.7%,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预测。随着我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作用的逐步显现,我国外贸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新的发展动能正在集聚。从2016年1~8月中国出口贸易数量指数推测,中国全年出口将好于全球。预计2016年我国出口和进口
(以美元计价)将分别下降9.0%和7.0%,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将是为期15年的WTO保护期到期年,届时按照协定全面放开关税,中国的相关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可能将对某些行业(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国有垄断行业)形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进口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要求,2016年9月9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修订出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6年版)》。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其中一项是重点支持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口。新修订的目录聚焦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2016年9月,我国进口实现了2.2%的增长,其中先进设备和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长是重要因素。新目录的出台将更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展望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蓝皮书预计,中国出口将有所企稳。假定美元汇率基本持稳,美元汇率指数在95~100,则2017年中国出口将有望恢复增长,为3.0%。2017年,预计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下行态势,中国进口或延续现有水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