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历经了十余年时间。从九个城市到30个城市,一步步发展壮大,集体抱团,升级为“国家队”,这是城市群发展史上的新高度、新标杆、新境界,并将主导未来中原地区的发展。有专家表示,14个城市的核心区和16个城市联动辐射区的提出颇有新意,未来可实现1加1大于2的倍增效应。
构建“一核四轴四区”格局
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日前向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正式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核”即郑州大都市区,“四轴”即沿陇海发展主轴、沿京广发展主轴、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四区”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其中,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的联动发展。
规划提出,目标是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6%,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到2025年,中原城市群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人口与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地位更加巩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第一财经》)
十余载中原城市群终成“大群”
中原城市群犹如一颗钻石,在益补偿机制。《经济参考报》经历了不断的打磨和雕刻后,于全国大的发展战略布局中越来越璀璨夺目。
2003年,中原城市群首次被提了出来。在该概念提出前,中原城市群已经有了一个早期的雏形,这个雏形就是我国较早的城市群概念——沿黄河城市群。
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省提出建设沿黄河城市群,包括沿黄河8省区,分别是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这是国内首次提出的城市群概念。”河南省政府参事、原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说,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后来中原城市群的“开枝散叶”。
2003年,河南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6个城市基础上,范围再次扩大,最终定下9个城市,又增加了漯河、平顶山和济源。
2006年,河南省大力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这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举措。随后,郑新一体化、郑许一体化的建设也进一步加快。
两年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原城市群”的表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首次明确提出“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布局。中原城市群的概念从9个城市,再度扩大到18个省辖市。
如今,距离中原城市群概念首次提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继长江中游、长三角、成渝、哈长等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规划。在该规划中,中原城市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涵盖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还包括了周边四个省份的12个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原城市群是实现中原地区崛起的柱石,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县域经济推动,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长期关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对于此次的规划内容,觉得14个城市定为核心发展区颇有新意。
宋向清告诉记者,在核心发展区中,将河南境内的城市扩容到12个,尤其是将商丘、周口和鹤壁纳入,将使这三个城市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周口河港、商丘高铁枢纽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同时,兼顾安徽亳州和山西晋城,使中原城市群更具省际融合发展的战略价值与历史意义。
他认为,14个核心区和16个联动辐射区,共同构成了中原城市群的主体发展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将有助于实现1加1大于2的倍增效应。
“规划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揭示得准确全面。”宋向清告诉记者,比如说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低,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和高端要素服务功能不足等。他认为,这点到了中原城市群的命穴,因为与东部城市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的国际化程度确实是短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