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对媒体说,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近一两年来,东北地区调结构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仍有很大调整空间。比如,轻重工业比例仍然不合理、民营经济占比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依然薄弱等。
东北振兴需要调结构,这应该已成共识。而该如何调结构也有不少论断,比如东北经济中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太低;重工业化占经济的比重过大需要调整轻,等等,不一而足。
但笔者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不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服务业,不是市场中心且基础不强的轻工业,都不是东北经济的长项,这些是北广上、经济发达省份的长处,东北振兴不能以短击长。同时还应该看到,“重工业化”的绿色、环保等转型升级也是国际主流,是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这不但不是包袱,而且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表面来看,东北此轮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重工业转型拖累、“重工业化”市场需求疲软等外在性因素影响太大。东北经济今日之困有很多客观原因,东北的鼎盛始于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资,尤其是能源、重工业,如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但随着经济换挡,增速放缓,东北经济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能源工业占黑龙江工业增加值近60%,大庆油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以上,而近年来能源需求疲软,价格不断下滑,对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大。
实际上,简单地否定“重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的短视,从工业化结构演进的路径来看,“重工业化”不但不是“包袱”,而且是一种趋势。
从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来看,基于效率、环保等技术创新的重化工业转型升级仍是“新方位”之一。例如深加工工业、汽车高档耐用消费品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技术、重装设备产业等,这些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更是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也是在短时间内很多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可以看到,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但甚至包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将“再工业化”作为着一项重要的经济战略。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史来看,制造业内部的演进规律有:重工业化过程(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换)、深加工化过程(工业结构中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技术集约化过程(高新技术化趋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工业化过程贯穿于工业化始终。发达国家即便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其制造业内部的重工业化过程仍然在继续,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因而,重工业不是经济增长的“包袱”,而是重要的发展引擎。
我国东北三省作为“共和国长子”——重工业基地,现在往往被加上一个“老”字,被称作“老工业基地”,深加工、精加工、高新技术化等不足,因此,东北三省的“重工业化”必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朝着“深加工化过程”和“技术集约化过程”转型升级,并围绕主导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这才是正确的“新方位”。
从一个侧面来讲,东北振兴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是向“轻工业”方向调结构,更应以“断喙求生”的勇气,以制度创新来激活重工业基地的内在生命力。只有如此,东北经济才能迎来“鹰的重生”。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