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用电量信号显示经济无虞 未来经济或仍有下行压力

  随着宏观经济指数的陆续发布,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在金秋10月越发显得明媚起来。

  国家能源局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增速同比大幅回升7.2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4个月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和用电量相印证,10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长明显,投资也明显加速。同时,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1.2%,已经连续两个月上涨。

  “可以说,经济好转迹象已经很明显。”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宋承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事实上,今年完成年内目标已经没有悬念。据测算,四季度经济增速只要达到5.9%,就能完成年内6.5%的增速目标。不过,在宋承敏看来,尽管年内任务无压力,经济是否见底还不好说。

  “尽管经济的确有企稳的苗头,但是部分数据在放缓,比如汽车等增速在降低,相关的服务业也会受到影响。从长期看,经济仍有下行的压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表示。

  数据向暖

  1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首次亮相,就带来了亮眼的数据。

  “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四个平稳、四个改善的迹象,这充分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系列组合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毛盛勇表示。数据显示,10月各类经济数据中,工业平稳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与上半年、前三季度一致。

  11月16日发布的用电量数据,则更加直观地显示了经济增长的路径: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用电同比增长4.5%,增速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20个制造行业中,有18个用电量实现了正增长,其中10个行业的增速超过5%。此外,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同比增长15.2%,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同比增长9.9%,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同比增长12.6%。

  “预计今年四季度用电将会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全年用电可能增长4.5%左右,经济企稳向好迹象显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分析说。

  投资整体也出现好转。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8.3%,增速比前三季度小幅提高了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都在加快。

  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了5.9%,比9月份加快了1.4个百分点,比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不过,1-10月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为20.5%,大大超出民间投资2.9%的增速。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看来,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关注于刺激居民消费方面。

  事实上,消费增速相较此前有所放慢。而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来年经济走势,高层正在为2017年经济政策的制定进行调研。

  11月7日到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云南调研。张高丽了解了高原绿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了江河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在座谈会上,张高丽强调,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预期引导,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保实施“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陈时儆率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督察组到珲春进行调研督察。督察组先后到中俄珲春铁路口岸、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项目、珲春浦项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考察调研,并在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通关服务中心和中朝圈河口岸详细了解了口岸换装站扩能改造工程基本情况和运营情况,以及国际航线运营情况。

  “今年经济情况比年初预期的乐观,不过,明年的经济运行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时刻把握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的方向。”宋承敏表示。

  下行压力仍在

  在高层陆续调研的同时,11月14日,总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把握较好完成,但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地区、行业经济走势分化也带来较大挑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作为学界代表,在总理座谈会上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走势发了言。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生产率在不断下降,杠杆率在不断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在明显收缩。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像2008年、2009年那样采取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让我们的增长回升,走出现在这样的困境。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少,但似乎对它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高。”黄益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看来,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已经开始。他在总理座谈会上表示,新旧动能切换的速度和路径,决定了转型能否平滑推进,也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稳增长力度越大,新经济、新动能的空间就越小。在新旧动能转换期,要适当容忍旧动能的调整和GDP增速放慢,将重点放在推动人均收入翻番目标的实现。改革宜先做加法,再做减法,以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去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这个区间是我们希望的范围,同时也受到很多客观的约束。如果现在追求一个超过经济增长上限的实际增长速度,总的来说,必然是过度刺激的结果;因为我们未来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创造改革红利得到更高的潜在增长能力。改革红利决定的上限再突破,恐怕改革不会进展到那个程度,只能是过度刺激的结果。而这些过度刺激,意味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历史经验,它必然会滋生资产泡沫,助长了杠杆的提升,最终可能会酿造出系统性的风险。在‘十三五’随后的4年里,要保持6.5%的速度就够了,我认为也很好了,不要逐年下降,维持在平均6.5%的速度,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到了2020年时完成‘十三五’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财经》年会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看来,今年经济增速保守估计有6.6%,但是今年10月在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会在未来两个月以及明年一季度的销售数据上产生效果,这样到明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会明显回落。

  “2017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仍需要高度关注。新一年宏观政策出现显著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财政政策仍将维持较为积极的水平,并适度加大力度。明年主要政策措施需要从刺激中长期投资转向降费减税。货币政策转向总量宽松的可能性较低,仍将保持整体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的特征。这方面需要考虑到维稳汇率、美联储加息进程的掣肘,以及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等因素。”潘向东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

2024年01月24日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8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增长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经初步核算,我国2023年一季度 GDP核算结果如下。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2023年04月12日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以下称国有企业)效益企稳回升,实现良好开局。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22395.2亿元,同比②增长5.0%。1-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6505.6亿元,同比增长9.9%。

2023年04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