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务院: 三个试验区定位不同建设任务也有不同 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8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函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至此,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开放试验区数量已达3个。

  此前,8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广西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4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黑龙江绥芬河—东宁(以下简称黑龙江绥-东)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两个沿边开发开放区,一个省级内陆开放试验区,三个开放“试验田”,各自有何特点?将如何完善我国全方面对外开放的格局、积累改革经验?

  定位不同建设任务也有不同

  三个试验区,区位不同,任务也不相同。如何定位开放三个试验区,国务院给出了明确的意见。

  黑龙江绥-东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国务院给其定位的建设任务是:中俄战略合作及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联通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形成沿边开发开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广西凭祥试验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是我国对越及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对于凭祥试验区,国务院要求,努力将试验区建设成为中越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先行区、西南沿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桂西南新的区域经济中心、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和沿边开发开放的排头兵。

  而试验区域更广、涉及开放面更多的贵州,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其要面临的首要任务。此外,贵州未来还需着力建设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升级为国家战略,建设开放试验区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同意建立开放试验区的三份批文中,不约而同都谈及了要抓紧“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完善开放扩大格局。

  “补齐‘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沿边开放这块短板,有利于完善东西共济、海陆并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5年,商务部及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谈到沿边开放时曾表示,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不仅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且对于保障国家安全、深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上新升起的两颗边境明珠,广西凭祥和黑龙江绥-东试验区各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凭祥紧邻越南相邻及与东盟,是广西6个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之一,全国最大的水果进出口口岸;绥-东沿岸则与俄罗斯远东最发达的滨海边疆区接壤,是中国最大“俄货”集散地,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对于两地,国务院在批文中明确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而凭祥、绥-东两地,也早已先行先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5年,广西凭祥把“凭祥建成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口岸城市”作为发展定位,落实打通通道、扩大口岸的目标。黑龙江绥-东试验区,则凭借百年口岸绥芬河为改革支撑点,充分发挥周边牡丹江、东宁等地地缘、政策、通道优势,开启了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比对两个沿边开放区,贵州作为内陆省份,如何克服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区位瓶颈,发挥其位于“一带一路”结合部的自身区位优势,扩大开放渠道,尤其引人关注。

  对此,贵州省在“十三五”计划提出了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与南亚国家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化工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及非洲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工程承包等领域的合作等一系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策略。

  获批开放试验区将获哪些政策支持?

  开放试验区的建设,少不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群策群力,更少不了政策倾斜支持。

  对于沿边地区开发,2015年9月1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允许沿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沿边地区发展新机制、实现兴边富民新途径。

  在2015年12月印发的《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改革体制机制、调整贸易结构、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旅游开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鼓励金融创新与开放等8个方面31条政策举措。黑龙江绥-东试验区、广西凭祥试验区,作为我国第六、第七个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将受益上述政策。而在同意贵州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文中,国务院明确规定,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试验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针对贵州开放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尚未见诸报端,此前的同类试验区或提供参考。2012年《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中,针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包含财税、金融、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几大方面。其具体内容有:加大对试验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国家对试验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和水利等项目中央投资力度等。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

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8%。

2024年11月20日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 同比增长3.9%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66.8%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 同比增长3.9%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66.8%

11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较去年同期增长3.9%。其中,企业6020.0万户、个体工商户1.25亿户,同比分别增长6.1%、3.0%。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能持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2024年11月09日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 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 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

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其中,民营企业5554.23万户,同比增长6.02%;个体工商户12532.25万户,同比增长3.03%。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更加便利,民营经济

2024年11月07日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同比增长6.0% 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同比增长10.4%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同比增长6.0% 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同比增长10.4%

10月25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177.1、155.0、199.7和129.4,分别比上年增长10.4%、5.5%、6.5%和0.4%。整体来看,2023年中国创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外储规模已连续3个月较大幅度上升  9月末创年内新高

我国外储规模已连续3个月较大幅度上升 9月末创年内新高

10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64亿美元,较8月末上升282亿美元,升幅为0.86%。

2024年10月11日
2024年1-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2%

2024年1-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2%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两岸贸易额为1854.23亿美元。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1361.13亿美元,同比增长8%;大陆向台湾出口49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2024年09月12日
8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4.6% 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

8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4.6% 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

9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为110.3点,环比下跌3.6%,同比下跌4.6%。

2024年09月10日
全球经济持续偏弱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低于50%

全球经济持续偏弱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低于50%

9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9%,与上月持平,连续5个月在50%以下。

2024年09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