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制造2025”投资靶点:智能制造的巨大风口。此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参考:《中国集装箱制造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国务院立法工作重点,让改革发展沿着法治轨道前行;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这一消息激起资本市场涟漪,当日晚间,它在资本圈广为流传。
此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对此,中金公司研究员史成波认为,中国制造 2025核心也即高端装备智能化和生产体系智能化。
“我们认为,在2020年以前,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工厂是制造业未来内生性发展和创新的方向,而智能装备产业也是当前核心的投资方向。”史成波称。
国泰君安分析师吕娟表示,中国版“工业4.0”是未来30年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的第一步,对行业发展方向和投资机会判断影响深远。
“届时,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试点先行
齐鲁证券分析师冯超称,在“中国制造2025”浪潮下,智能制造巨大风口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产业链包含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物联,自动化(数字化)工厂,个性化制造新业态等。
申万宏源分析师李晓光表示,智能装备板块投资的逻辑在于人口红利消失、工程师红利显现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看好能够掌握一定核心零部件技术、做到纵向一体化布局、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系统集成商以及具备核心零部件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并购意图明显的标的。
此前,智能制造试点已经开启了“中国制造2025”的大幕。3月18日,工信部公布《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2015年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试点示范的目的是使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形,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明确了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试点;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试点;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试点;以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等6大试点推进专项行动,基本涵盖了我国工业制造各大传统和优势行业。方案要求6大方向6月底前遴选30个以上项目重点推荐。
“我们认为,专项行动目标致力初步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对于智能制造而言,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根基,没有标准化那么信息化和工业化就无从融合,更就无法大规模应用推广,同样标准化做好后,智能制造体系打造事半功倍。” 冯超表示:“方案目标明确,通过试点示范,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形。”
对此,史成波表示,只有在优先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之后,才能实现企业研发、生产、采购、营销、服务,以及人事、财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信息系统与底层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集成,车间级信息系统与企业级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等。
“互联网+”倒逼产业变革
而平安证券分析师余兵则认为,目前,制造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在整个价值链中偏低。因此,自动化、智能化将是中国制造拥抱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整个制造业的互联网化会刺激柔性生产系统的需求,增加对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生产设备的需求,使行业“蛋糕更大”;另一方面,制造业自身的互联网化,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变革,有利于提高行业本身的盈利能力,使行业“蛋糕更甜”。
“制造业的互联网化,将形成一个高度智能的类人的生态系统,传感器是其触觉、听觉、视觉工具,物联网是其感觉神经系统,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其中枢神经系统,而智能装备、自动化系统则是其运动神经中枢和最终执行机构。”余兵解释称。
此外,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除了云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以外,其内在逻辑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受到限制、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许多企业的增长模式也将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资本和技术将逐步取代劳动力,在生产要素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解决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途径就是“机器换人”,即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以机器人的应用为例,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之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则其相对目前水平也有接近100%的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以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工厂不仅可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劣势,还可以通过更好地接入互联网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市场需求都将数据化、在线化,并通过云端处理和决策,并最终由智慧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智能装备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等可以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另据 IFR最新数据,2014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增长27%至22.5万台,中国市场销量增长54%至5.6万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了45%、54%。
“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将保持年均 30%的增长,假设机器人单体价格逐年下降5%,2017年国内机器人单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52亿。若包括相关外围设备、系统工程等在内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在内,其市场规模假设为机器人单体的3倍,则达到757亿。”余兵预计。“考虑到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其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假设2017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5%,则内资企业也将占有国内265亿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