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产能过剩严重 进口低价冲击 LNG总体形势难言乐观

        导读:产能过剩严重 进口低价冲击 LNG总体形势难言乐观。目前国内LNG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约占全国LNG总产量23%的陕西省,共有25家生产企业,LNG总产能1260万立方米/天(天然气处理量,下同)。按增量气价格2.48元/立方米计算,LNG生产成本达到4350元,数家企业由于成本倒挂、亏损严重被迫停产。
参考:《
中国氨水产业全景调研与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5-2020)

        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1日起将天然气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降低0.44元/立方米,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提高0.04元,实现价格并轨。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新一轮价改意味着LNG气源成本下调,或将使LNG企业的生存困境得以缓解。但由于国内LNG供大于求严重,加之进口产品的低价冲击,下游需求增长缓慢等因素,LNG市场价格或持续低位,今年总体形势依旧难言乐观。

        成本下调企业或喘口气

        山东卓讯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天然气总监刘广彬表示,增量气价格降低后,2013年以后投产的项目吨LNG生产成本将下降600多元,单纯这样测算企业将恢复盈利状态。但价格从门站传导到企业还有1~3个月的时间,只能说企业未来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目前国内LNG价格较低,比如主产地陕西出厂价3800~4000元(吨价,下同),山东成交价4350~4650元,浙江、广东等地4900~5100元。随着气温转暖,LNG市场将进入淡季,预计价格还要进一步下降。

        目前国内LNG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约占全国LNG总产量23%的陕西省,共有25家生产企业,LNG总产能1260万立方米/天(天然气处理量,下同)。按增量气价格2.48元/立方米计算,LNG生产成本达到4350元,数家企业由于成本倒挂、亏损严重被迫停产。

        此轮气价改革或令国产LNG工厂的生存困境得到缓解,由大幅亏损转向盈亏平衡甚至盈利。以陕西地区LNG增量气生产商为例,按目前的原料气价以及2014年LNG销售成交价格计算,每吨亏损68元左右(不含财务成本及运营成本)。如果按调整后2.04元/立方米的价格计算,预计平均盈利570元。但气源价格下跌,也许会形成新的LNG价格竞争,从而拉低LNG出厂价格。

        产能过剩短期难以改观

        近年来国内LNG盲目无序发展,产能暴发式增长。2014年年底,LNG产能达到6536万立方米/天,比上年增长65.72%,企业平均开工率仅53%。2014年LNG供应量829.57万吨,比上年增长38.34%。进入2015年,LNG平均开工率降至35%左右。

        据安迅思统计,2014年中国LNG消费量871万吨,比上年增长45.1%。尽管2014年需求增长较快,但国内LNG供应能力增长更快。2014年国内新增LNG项目38个,总产能2592万立方米/天。2015年,国产LNG产能有望达到8000万立方米/天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投产,LNG产能供大于求的局面愈演愈烈,国产LNG项目生存困境或仍将持续。

        宁夏哈纳斯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商务经理韩小庆认为,4月开始LNG市场就进入淡季,下游发展缓慢,价格难以上涨。天然气价格降低,有利于培育下游市场,加快天然气清洁能源代替,但在原料气价降低的刺激下,已停产的LNG装置也可能纷纷开工,过剩局面或更加严重。

        陕西某LNG企业人士表示,目前的LNG销售价格几乎已经是他们的底线,在2.48元/立方米的原料气价下,按照目前价格出货,平均每吨亏损800元。年前就已经停工,现在计划于4月1日新价改执行之日复工。四川某家已停产的LNG企业也准备4月份复工开车。

        据了解,与LNG的蓬勃发展相比,下游发展速度明显偏慢。受2014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腰斩”影响,LNG作为清洁燃料替代的优势丧失殆尽,甚至出现了“逆替代”,下游推广难度陡然加大,终端市场疲软,直接导致需求量减少。

        随着冬季供暖结束,LNG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逐步加剧。在产能暴发式增长的挤压下,LNG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天然气价改对LNG下游的推广无疑是一缕春风,但是下游发展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LNG企业获得盈利可能也要被推迟到下半年或明年。

        进口冲击市场难有起色

        “沿海进口LNG是影响市场的另一较大因素。”韩小庆说,国际天然气价格低廉,中国进口的LNG到岸价仅2000多元,即使考虑接收站码头操作成本等也不到3000元。这些项目一般建在东部沿海地区,接近LNG市场需求地,竞争优势非常强。

        2014年中国进口LNG1900多万吨,比上年增长500万吨左右。尽管目前油价呈反弹态势,将带动国际天然气价格走高,从而减少与国产LNG的价格差距,但亚洲LNG市场需求量锐减,LNG后市不会大幅上涨。

        目前国外LNG现货价格持续走低,包括三大油企在内的央企、国企、民企等都在寻找海外气源,商谈进口LNG合约。预计2015年华东地区将有大量进口气进港,越来越多的海外气或将顺势占领华东市场,届时当地价格或将持续走低。原料气价下调拉低了企业对于LNG销售价格的承受底线,2015年LNG市场由此或将出现价格战,LNG行情保持下降态势,甚至将创历史新低。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

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8%。

2024年11月20日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 同比增长3.9%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66.8%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 同比增长3.9%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66.8%

11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8亿户,较去年同期增长3.9%。其中,企业6020.0万户、个体工商户1.25亿户,同比分别增长6.1%、3.0%。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能持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2024年11月09日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 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 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

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其中,民营企业5554.23万户,同比增长6.02%;个体工商户12532.25万户,同比增长3.03%。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更加便利,民营经济

2024年11月07日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同比增长6.0% 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同比增长10.4%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同比增长6.0% 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同比增长10.4%

10月25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177.1、155.0、199.7和129.4,分别比上年增长10.4%、5.5%、6.5%和0.4%。整体来看,2023年中国创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外储规模已连续3个月较大幅度上升  9月末创年内新高

我国外储规模已连续3个月较大幅度上升 9月末创年内新高

10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64亿美元,较8月末上升282亿美元,升幅为0.86%。

2024年10月11日
2024年1-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2%

2024年1-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2%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两岸贸易额为1854.23亿美元。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1361.13亿美元,同比增长8%;大陆向台湾出口49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2024年09月12日
8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4.6% 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

8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4.6% 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

9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为110.3点,环比下跌3.6%,同比下跌4.6%。

2024年09月10日
全球经济持续偏弱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低于50%

全球经济持续偏弱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低于50%

9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9%,与上月持平,连续5个月在50%以下。

2024年09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