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央行:打破理财刚兑 推动市场化违约。其次是税收清缴、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等时点性因素和外部“唱空”中国的噪音引起的市场预期变化等情绪性因素。
央行表示,去年6月发生的金融市场利率飙升是流动性总量和微观主体资金需求相平衡的结果,由于原有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又要占用两套资金,致使筹措资金压力加大。
“两套资金”导致货币市场波动
数据显示,去年6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6.58%和6.82%,比5月分别上升366个和381个基点。
央行在报告中称,去年6月“钱荒”的原因,首先是去年5月、6月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显著增强,一度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我国货币市场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其次是税收清缴、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等时点性因素和外部“唱空”中国的噪音引起的市场预期变化等情绪性因素。
央行昨天在报告中首次分析了该次货币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央行认为,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是流动性总量与微观主体资金需求相平衡的结果。当前,原有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又要占用两套资金,而一些经济主体由于存在“软约束”等问题,对利率上升不敏感,资金需求总体较为旺盛。商业银行扩张意愿也很强,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期限错配增加,相应地,加大了筹措资金的压力。
让违约在市场作用下“自然发生”
央行同时表示,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央行表示刚性兑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和引发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由于长期以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少被打破,一些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远低于股票、外汇、基金投资人,过于追求收益,不愿自担风险,如果不能按照预期兑付,可能拥堵机构网点,要求机构偿付资金,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央行在报告中表示,“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或介入的预期,为吸引投资者,也会忽视项目的风险,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薄弱。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往往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调控领域,并通过资金挤出效应等渠道,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因此,央行表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报告也称,当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风险时,应合理界定理财发行方、渠道方和投资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以此推动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