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动力因素逐渐减弱,即使未来几年金融危机基本解决了,我国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2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入世红利”基本消退。加入WTO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稳定、规范、便利的制度环境,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显著降低,国内诸多制约外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打破,特别是外贸经营权放开,使各类企业平等参与进出口业务,成为过去10年促进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现在这一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外部看,我国充分享受了WTO成员的各项权利,对WTO规则的运用日渐成熟,但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在WTO规则之外构建新的规则体系,逐步将“公平贸易”、“竞争中立”等概念纳入其贸易法规和政策,针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地方,对我国出口设限在增多。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国家仍在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但进出口企业数量“井喷”的局面不会再出现。
二是“人口红利”逐步下降。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加速上涨,与周边国家的差距持续扩大。2008~2011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受成本上升的影响,近年来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订单出现了向我国周边国家转移的迹象。根据一些人口专家的研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2016年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势头可能进一步加快。
三是产业转移对中国进出口的拉动作用在减弱。金融危机前,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向发生了变化。随着发达市场订单转移,一些跨国公司将相应的生产能力也重新布局到我国周边国家,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最先向外转移。部分本土企业受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在出口订单转移的冲击下,也开始在周边国家投资设厂,有些企业在国内则压缩产能甚至关闭工厂。
这三个方面因素会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左右我国外贸形势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有利因素正在产生,如我国劳动力队伍的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明显优势;利用外资前景依然看好等,决定了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