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回望金融危机一周年:美国和中国谁更受伤

   美国的舆论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给中国经济的平衡带来了很大干扰,专家认为,金融危机中,美国受的是轻伤,中国受的是内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攒钱”一直是小薛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月工资到手,将一部分存到银行是一定要做的事。

    其实她并不算节俭,但要是遇到旅游等家庭大宗开支,她通常都要反复考虑,可去可不去,可买可不买的,都会坚决放弃。

    “结婚前,我经常担心,失业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或者是其他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了怎么办?现在,我还要担心,宝宝生病了怎么办?我能不能让他上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小薛说,这些都是她必须攒钱的原因。慢慢她发现,身边的人都有类似的顾虑,大家还经常讨论怎么存钱利率高,什么投资既风险小又收益高。

    虽然社保医保等等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仍不足以让小薛抛却这么多顾虑。“有时候我很羡慕美国人,可以没有这些后顾之忧。”

    小薛说这番话的时候,却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正望眼欲穿地等着从中国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分一杯羹。中国成了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了经济界人士研究的对象。心急的美国投资者甚至想立刻抛掉美国股票,直接购买中国的股票。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一年了,中国经济仍然被世界各国赋予了太多的希望,而内需不足的发展短板,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盛赞VS泼冷水

    “这一年,中国在G20、东亚会议、金砖四国的会议等国际组织的地位有明显提升。”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说,这些都源于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扩大内需,对其他国家意味着扩大外需”。

    本报驻纽约记者介绍,自打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他在纽交所接触的交易员就经常谈论中国。他们希望中国的经济复苏能给美国带来切实的利益。

    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从各国媒体的报道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本报的驻外记者们的感觉尤其明显,从去年年底开始,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上,中国就成了经常被谈论的对象。无论是每个月的经济数据出台,还是股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亦或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外电的密集报道。外电还经常从中国的一些决策部门,诸如央行的一些不起眼的措施上,推测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出现大的转向。

    而诸如“中国是世界经济恢复的引擎”,“中国如果出现问题,将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之类的话,经常出现在各种报道中。对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前景的溢美之词更是多如牛毛。

    在以“重振增长”为主题的2009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预期,甚至成为了与会者积极看待全球经济前景的重要依据。

    不过,与外面的赞扬和期待相反,这一年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经济专家和学者经常对中国经济“泼冷水”。

    “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未有明显好转,现在的增长更多是因为年初经济刺激计划的大规模投入。”近期,几位专家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夏季达沃斯的两种表象

    这种明显相反的表现,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现更为明显。

    大连之行,国外的专家、企业家或者是政界人士,无不盛赞中国取得的成绩。论坛上,以“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影响”为主题的会议极受关注,千人会场挤得满满当当。

    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在金融危机中的降低,令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施洛说,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整体格局与各经济体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论坛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也被多家媒体报道,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总体竞争力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30位,并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专家、官员和学者却更多地在说问题。经济结构仍需调整、内需不足、社会保障不够、流动性过多、产业过剩等等问题,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述着。

    给瘸腿下药方

    “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受的是轻伤,欧洲受的是重伤,中国受的是内伤。”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表示。

    谭雅玲认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方面,中国和美国面对的现实是有差别的。但是,美国的舆论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给中国这三架马车的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而美国反而是趁着危机正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把支柱产业从制造、汽车和房地产调整为新能源、金融和高科技。

    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本应该扩大内需,让民众敢于消费,把三架马车中的消费短板补齐。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刺激计划很大一部分仍然投入到那种高耗能的产业中去。像钢铁,现在已经出现过剩。等于说,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的调整步伐。

    不过,已有专家透露,针对三驾马车严重瘸腿的现状,下一步的政策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细节上肯定会有所调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

2025年04月02日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2025年03月27日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3月24日,中国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2025年财政政策将采取“更加积极”的基调,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券规模、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着力扩大内需、防范风险,并围绕六大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26日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3月6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与上月持平,显示全球制造业继续稳定恢复。

2025年03月07日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3月5日,据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

2025年03月06日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生产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大

2025年03月03日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落;大型企

2025年03月03日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分量。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稳定在92.3%。

2025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