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
我国通货膨胀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全球性的定量宽松政策和石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
1.潜在的流动性过剩是未来通胀的主要动力
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采取了大幅降息至零利率、数量型宽松等措施,带动基础货币大幅上升近1倍,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回升至9%,高于名义GDP增速达10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中国由于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力较强,虽然利率降幅不及美国,但信贷大幅扩张,带动广义货币供应高于名义GDP增长达22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也远高于美国同期广义货币供应与名义GDP增速之差。
尽管全球主要中央银行都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但由于全球信贷市场仍然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银行的信贷供应和创造活动仍然很不活跃,使的近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相当小。同时,全球就业市场形势仍很严峻,
目前,国内扩张性货币政策引发了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市场,而不是一般物价水平。我国主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多数商品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吸纳能力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体系的主动信贷创造将通过各种渠道分散到其他资本市场以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了股票、房地产等市场的上涨。
2.大宗商品市场将成为过剩流动性的主要出路
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通常与通胀走势具有比较确定的负相关关系,因而比股票和房地产更具有抗通胀优势,更重要的是,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具有深层次的供求缺口或供求紧平衡的矛盾,从而才使大宗商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由此判断,大宗商品市场将成为过剩美元流动性的“主导性”出路,流动性的涌入将推动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占经济的比重和增速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因此物价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当然由于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全球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出口需求下降,从而减少对大宗商品等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动力量,从而缓和外部通胀压力的传导。
二、缓解通货膨胀的因素:
1.资本市场分流过剩流动性
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空前发展,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吸收了额外的货币量,从而使商品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
我国的证券化水平相对较低,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IPO的重新启动和债券市场的扩容都能够继续吸收超额货币。
现阶段,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保持了较高的货币增速,同时也在逐步推动证券市场扩容,这样可以适度减缓超实体经济需求发行的货币未来转换成通胀压力的程度。
由于指标构成的原因,以CPI和PPI为主的物价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实体和虚拟经济的价格形势。因此,尽管明年物价可能维持温和态势,但受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以股票、债券和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则存在上涨的压力。
2.产能过剩将对通胀形成制约
产能利用率也与通货膨胀间有比较的联系,通常来说,产能利用率越高,CPI也越高。
由于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压力,过剩产能的消除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约束私人部门的投资及价格上涨。此外,信贷高增长会恶化“投资-消费”比例,加剧产能过剩。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有可能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给未来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据测算,2008年全国各地区加总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57%,2009年将上升到63%。
三、未来通货膨胀预测:
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是当前中央政策的主基调,预计短期内仍我国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但不排除通过公开市场对流动性进行微调。近日央行宣布恢复发行暂停8个月的1年期央票,被认为是央行信贷政策微调信号。
为保持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的可持续行,明年信贷增长尽管将有所回落,但仍将以较高的水平增长。业内普遍认为大约在今年四季度,以同比来衡量的消费物价指数应该会重新回到正区间,但这不意味着通货膨胀会进入持续爬升过程。今年四季度CPI虽然会转正,但经济仍处于调整阶段,难以回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上。明年中国通胀有望处于可控水平,温和的通货膨胀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在2011年之前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