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支线飞机新舟60前天的顺利首航,开启了“中国造”飞机在国内航线商业运营的第一步,也激发了国人的进一步联想:何时能乘上国产的大飞机翱翔祖国蓝天呢?昨天,在由市宇航学会等主办的“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论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朱剑英博导中肯地指出:其实造大飞机比上载人航天还难!发动机、复合材料以及人才等因素将影响到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进程。
所谓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说造大飞机比上载人航天还难,指的是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只需要一次性成功,机器落地以后就可以报废处理,而大飞机则要反复使用,其质量可靠性每次都将事关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朱剑英认为:以下三大难点是必须正视的关键。
造“心脏”需庞大资金
首先,国产大飞机要有强健的“心脏”。大飞机的单次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在大飞机的模拟实验中,飞行300万次才允许发生一起事故,如果按一个“空中飞人”每天飞行一次来计数,那么他要连续坐飞机8200年才可能遭遇一次空难!为了这样既能长途又保安全的飞行能力,大飞机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大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来支撑,这种发动机燃气流进入涡轮前的温度可达1500°C,涡轮转速超过5000次/分钟……缺乏大飞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正是目前我国研制大飞机过程中的“硬伤”!比较而言,欧洲国家投入研发大飞机的经费超过200亿欧元,而我国投入的只有300~400亿人民币,是前者的1/5都不到,投入少又要研制出相当高要求的发动机确实是严峻的考验。
复合材料需要突破
对高端复合材料的要求也会影响到我国大飞机的研制进度,目前我国的复合材料研究实力在全球还大大落后于日本等先进国家,如果未来10年我国在相关复合材料上的研究还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国产大飞机研制很可能要受制于人。
人才缺口比较大
人才紧缺也是现在国产大飞机项目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飞行商业运作是长线经营,离不开飞机设计、飞机制造、材料、客服等四种人才。空客的研发团队一般需5000多名技术人员,而如今即使在我国大飞机研发的“重镇”上海,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人才也仅为700人。
今年5月,中国商飞在沪成立,而对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将起到启发性作用的国产喷气式涡扇新支线ARJ21也有望在下个月首飞,国产大飞机预计到2020年前将飞上蓝天。如何尽快解决上述三大研制难点,另外研制成功后又如何在国际上取得适航证,如何打破波音、空客等长期把持的国际垄断而进入市场,也是“中国造”大飞机必须迈过的坎。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