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业界几乎听不到“家纺”这个词。真正第一次将“家纺”注册进公司名称的是宁波博洋家纺,而在这之前比较流行的是“床单”、“被服”、“床上用品”……“如果倒退60年,那时候我们铺的盖的都是去市场买块布,然后到裁缝店定做的。”年近七旬的中国静电植绒专家杨纪松教授这样回忆说,“市场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件套产品,只是面料和床单,后来,娶媳嫁女流行‘十铺十盖’,陪嫁用的被子都是自家亲手缝制出来的。”
国有品牌长期辉煌
面对记者的采访,许多老专家都激动不已。他们说,中国家纺产业的成长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发展速度让人震惊。
业界说起中国家纺产业的起源地,大都认为是广东。那个时候称霸市场的“南海三兄弟”——富士、帝豪、雅诺士,一度席卷了整个东南沿海市场。“南海三兄弟”怀着一个最朴素的理念起家:以低廉的价格帮助忙碌的农民完成娶媳嫁女“十铺十盖”的愿望。“那时候的生意非常好做,虽然利润很薄,但一年下来能卖出去上万床。”广东雅诺士家纺公司董事长李坚雄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是说。
“后来广东涌现了一批家纺布艺品牌。”南海家纺协会秘书长苏永华告诉记者,“客观上讲,‘南海三兄弟’推动或影响了中国家纺产业的进程,他们是中国家纺品牌的启蒙者,也是第一批试水消费终端的企业家。他们被当地尊称为‘南海三宝’。”
那个时候没有单个的品牌,更谈不上专业市场,南通、余杭、滨州、文登、海宁等一批产业集群地,很多人都是受到粤商的影响才劈斧开山,逐渐形成集群效应的。农贸大集是当时床上用品销售的主要场地,如现在闻名于世的叠石桥家纺市场,当初的雏形也是如此。从小摊小贩式的路边叫卖,到个体户注册经营,再到产业集群的联合体,中国家纺产业没能摆脱中国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定律,也是从“荒芜”到“繁盛”的渐进过程。
回首60年家纺产业发展的点与面,不能不提到影响几代人的上海“老三样”——民光、凤凰、太平洋。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提起这三样无不连声赞叹。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如果谁家床上有一套太平洋牌的床单,那是极其荣耀的。据记载,民光、凤凰、太平洋曾经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各地百货大楼无不销售着这些产品。上海“老三样”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这些国有企业产品品质也始终保持一流,再加之没有市场竞争,因此成就了其持续辉煌。
如今,这些“老三样”有的已销声匿迹,有的依旧辉煌。但在那个年代,它们是不折不扣的王者,是时代当之无愧的标杆,因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民营企业迅猛成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东辉曾强调:“中国家纺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忘记过去,需要放眼未来,承前启后,创新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体制的羁绊,再加上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一些国有企业逐渐被生存欲望强烈的民营企业所淹没。迅速崛起的民营家纺企业冲破旧有体制,蓬勃发展,遍地开花。
资料显示,2007年全社会家纺行业产值达到7900亿元,出口额达到215.6亿美元。中国家纺已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江苏通州市、海门工业园区,山东文登市、高密市,浙江余杭、萧山、海宁许村、桐乡大麻镇、义乌、嘉兴油车港镇等10个家纺产业集群,同时涌现出了以罗莱、梦洁、梦兰、孚日、富安娜等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家纺领军企业。
这些年来,中国家纺协会为推动行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举办家纺设计大赛、培训劳动技能、推进家纺名牌工程、推动提高科技率和品牌贡献率,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家纺产业在困难中不断前行,尤其是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让中国家纺科技成果和最新成就有了展示的舞台,成为业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
如今,在“大家纺”思路的指导下,家纺行业的门类更加丰富,已有巾、被、毯、帕、带、帘、袋、厨、布艺沙发和各类靠垫等几大类,家用纺织品已从曾经的配角逐渐成为市场新宠,与服装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构成纺织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10年,家纺市场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未来几年,中国家用纺织品消费将净增加2000亿元~3000亿元;可以看出,家纺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中国家纺产业正处于全球金融形势不景气的艰难阶段,但发展空间及潜力依然巨大。家纺业在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之时,要不断突破固有思路,把握内外需求之间的差异,打造民族品牌,推动中国家纺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