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传统建筑普遍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等问题。在装配式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各地政策支持力度频繁加码,市场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正在大幅提升。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内首家从事建筑工业化体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综合型企业,近年来,远大住工通过建立并完善远大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质量、工期、成本可控。并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运营服务等为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服务平台。2015年11月底,远大住工面向全球开放合作,发布“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2017年,成功落地百余城市场,产能覆盖京津冀、长三角、丝路经济带等节点城市。其中,围绕雄安新区,远大住工已完成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衡水等10余个城市的深度布局。
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唐芬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18年二季度,远大住工加强与各大开发商在重点项目合作上的推进力度,接连提速多个项目建设,助力更多更优质量、更绿色环保的住宅产品交付市场。
“远大住工通过开放共享,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更多新思路与解决方案。通过‘远大联合’产业合作模式,输出自身在建筑工业化领域积淀的技术研发优势,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并共享资源一体化的建筑产业全新生态”。唐芬介绍说。
截至目前,多家联合工厂已迎来投产运营融入市场。伴随“远大联合”扩围态势的持续加速,更多联合和海外基地正在筹备。未来,远大住工将聚焦战略客户,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获得切实保障,并计划实现产能布局1亿平方米的目标。
从2016年住建部推行的119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来看,混凝土结构占比最大达46%, 系混凝土产业发展较早且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但PC构件领域成本竞争激烈,且优化空间有限,短期之内难以对传统现浇混凝土形成替代。与预制钢结构相比,虽然占据成本优势,但难以满足抗风、抗震及超高度、跨度等设计要求,行业发展高度有限。
由大到小,从企业层面来看,建筑公司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可大幅提高运营效率,同时政策东风频吹,财政补贴可观,促使相关企业多方面收益。
1) 由于装配式建筑工期短,企业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可以大大缓解资金成本压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工程,高峰期需要工人约2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层楼。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只需要70个工人左右,平均5天一层楼。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劳动力平均减少了50%左右,建设周期缩短了40%以上。 基于工期缩短比例和现场劳动力节约比例,我国现阶段住宅产业化方式能提高综合效率150%。而根据国外情况,住宅产业化方式的效率一般为传统方式的3-5倍,成长空间巨大;
2) 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国企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普遍低于国际企业,随着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的普及,未来有望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平均水平;
3)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方法,鼓励推广装配式建筑,丰厚的政府补贴,使得相关建筑企业及房地产企业受益,将缓冲装配式建筑成本端劣势 建筑业国企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低于国际企业
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生产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建筑业的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其行业的发展为庞杂的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为新时期建筑业产业链的完善和总承包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模式支撑。未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业发展的促进下,整体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整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