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经济适用房在“保障性”与“市场化”之间出现的“左右为难”并不偶然,也非我国独有。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如何设计住房保障制度,如何平衡保障性住房与市场化住房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难题,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很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几十年的探索历程。
“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存在,一部分阶层的收入是无法承受其住宅支出的,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政府提供住宅消费保障。”杨红旭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于1968进行相关立法,政府保证10年内资助低收入家庭600万套住房。战后的英国,政府同样在金融和住宅供应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直接投资或补贴建设公共住宅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手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全国性住宅短缺的缓解以至消失,再加上福利开支出现紧缩趋势,发挥市场机制的弹性和选择性、鼓励运用市场机制解决住宅供应的方法开始出现。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英国表现尤其明显。
在我国,自从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此基础上,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却处于缓慢甚至是局部停顿的状态,随着各地房价的飞涨,中低收入家庭买房难租房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文件,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下,2008年6月前后各地出台了《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其中都明确了住房保障产品的建设规模;2008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9000亿元安居工程投资计划,再次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杨红旭表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将并行市场化和保障化两条轨道,二者如何协调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