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取量”共识瓦解
据监测,7月份,北京成交面积205.9万平米,环比上涨3.07%,较上月有所收窄;而上海、深圳、杭州三地成交面积分别为266.22万、51.73万、60.48万平米,环比下降5.83%,18.47%、38.86%。此外,宁波、厦门、长沙等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也出现了下滑。
但成交价格并没有随成交量同步波动,绝大多数城市房价依然保持上升态势。7月份,北京成交均价达14123元,环比上涨5.9%;上海、深圳、杭州成交均价分别为11342、15281、14617元,环比分别上涨2.11%、7.05%、9.36%。在13个热点城市当中,仅有重庆和宁波的成交均价出现小幅下降,环比下滑3.11%和1.23%。
量跌价升的两种解释
身处市场一线的多数开发商认为,近期主要城市的交易量下降,是因为上半年市场库存消化较快,但新开工面积及投资规模锐减,造成当前及未来市场供应不足所致。“供应减少,价格自然上升。”
但一些专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人士认为,在市场回暖和通胀预期的双重刺激下,当前房价已经高于市场承受力。“自住型购房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房价过快上涨逼退了部分需求。”
拐点隐忧
仅凭一个月的数据判断拐点难免偏颇,但未来的形势却足以令人担忧。整个7月,地王遍地开花,包括重庆、杭州、福州、苏州等二线城市的土地成交溢价也在快速上升,这对未来房价的走高形成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而这也触动着房地产调控的敏感神经。虽然短期内调控政策出现逆转并无可能,但决策层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进行局部微调已初见端倪。一旦紧缩风再起,缺乏购买力实质提振的房价上涨,就可能成为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的开发商们一厢情愿的事情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