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内首个芯片大学成立 能否填补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供需缺口?

         据报道消息称,10月22日,我国首个以集成电路产业命名、关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大学—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在江苏南京江北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成立。

         据悉,这所大学由江北新区联合企业、高校共同成立,采用“5+1+2”的设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产业人才的培养,在定位、生源、课程等方面与普通大学均不同。除了学校培养之外,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未来还会与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国内芯片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将成为推进我国芯片自主研发的重要力量。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主要内容

在构建主体方面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教育部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而是由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而建。

在定位方面

与其他大学以学术为本,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原则不同,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一个人才培养组织,以技能为本,以实训带教为主,培养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产业人才。

在生源方面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生源不再来自通过高考等方式考入的高中生,而是源于高校已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学生,来源于跨学科的、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学生,来源于企业招聘的尚在培养期的初级职员。

在招生方面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将按照岗位分类、依据学员专业基础和就业兴趣进行招生,招生规模也以企业需求为准。

在师资方面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师资则更多为企业资深工程师、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教师。

在课程方面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将依据学员的薄弱环节、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强调个性化,学生毕业时将获得经过实践考核认证的结业证书。

在培养模式方面

采用“5+1+2”的设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产业人才的培养。。

5”类学院: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国际学院、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

1”个科技园:集成电路大学科技园。

2”个办公室:就业和创业指导办公室、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三年来,得益于良好的政策与金融环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人才需求旺盛,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与薪酬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从业人员数量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同比上年增长11.04%,约为51.19万人。

2017-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行业薪酬方面,芯片设计业仍是集成电路产业内薪资水平最高的环节。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国内半导体全行业平均薪酬为税前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其中研发岗位的平均薪酬为税前20601元/月,同比增长9.49%,高管类职位的平均薪酬为税前37834元/月,同比增长1.9%。

2019年Q2-2020年Q1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薪资同比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但整体来看,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为72.2万人左右,存在26.1万人的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其中涉及设计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保持第一位,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中的占比高达81.8%。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多与薪酬升高,但人才缺口仍较大,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离职率高于健康流动率、我国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竞争力不足与高校人才供给不足。

         在离职率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动离职率为12.51%,较上年降低了1.84%,但仍高于5%-10%的健康流动率,整体仍处于高位。其中,设计业与封装测试的主动离职率相较上年还有所提升,分别为10.84%与18.28%。

2018-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主动离职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竞争力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全球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竞争力排名第55位,远低于美国、荷兰、德国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成熟高的国家和地区。

2019年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排名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高校供给人才方面,数据显示,从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仅有12.93%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同比2018年下降6.07%,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目前,行业人才“缺口”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首个芯片大学——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成立是我国培养芯片人才,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举措。但芯片研发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以及正确的培养路径,未来只有国内建立起良好的人才环境之时,我国集成电路人才数量才有可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芯片人才培养相关建议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shz)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芯片起正当时!2024年1-10月芯片出口再创新高 且行业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

中国芯片起正当时!2024年1-10月芯片出口再创新高 且行业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拿下了全球50.2%左右的芯片市场份额。之后再是韩国13.8%,欧盟12.7%,日本9%、中国大陆仅仅只有7.2%,中国台湾7%。

2024年11月21日
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总订单创新高!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已显现

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总订单创新高!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已显现

而《报告》数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巨大,预计将交付1.9万台,市场价值将超3000亿美元,市场份额将超全球五分之一。全球商用涡扇发动机交付量可能达到8.7万台以上,交付价值约1.5万亿美元。到2043年,中国商用涡扇发动机机队规模有望增长至2.1万台以上,其中窄体飞机发动机约1.6万台,宽体飞机发动

2024年11月16日
百度首款眼镜发布 我国AI眼镜行业将迎来新市场格局

百度首款眼镜发布 我国AI眼镜行业将迎来新市场格局

2024年11月12日,百度世界2024现场,百度发布首款眼镜——小度AI眼镜,称该产品为“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具备第一视角拍摄、边走边问、识物百科、视听翻译、智能备忘等功能。

2024年11月13日
头部厂商业绩发布 集成化、5G技术成射频芯片行业发展趋势

头部厂商业绩发布 集成化、5G技术成射频芯片行业发展趋势

在上表所列企业中,已上市企业包括卓胜微、唯捷创芯、艾为电子、飞骧科技、慧智微、麦捷科技、富满电子、韦尔股份、三安光电、信维通信、顺络电子,其中韦尔股份、三安光电、信维通信、顺络电子射频芯片业务占主营业务较少。

2024年11月11日
OLED面板需求持续提升  2024年上半年我国股OLED板块130家上市公司合计营收同比增长9.12%

OLED面板需求持续提升 2024年上半年我国股OLED板块130家上市公司合计营收同比增长9.12%

2024年上半年,消费电子需求回暖,OLED凭借卓越的性能优势在下游各终端应用领域加速渗透,OLED面板需求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OLED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A股OLED板块130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424.01亿元,同比增长9.12%;合计归

2024年09月07日
2024年上半年我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 东部地区营收同比增长11%

2024年上半年我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 东部地区营收同比增长11%

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京津冀地区实现营业收入3991亿元,同比增长15.4%,较1-5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营收占全国比重5.4%;长三角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0546亿元,同比增长7.6%,较1-5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营收占全国比重27.9%。

2024年08月05日
光刻机行业:2024年全球产能将继续扩张 中国大陆市场进口增长

光刻机行业:2024年全球产能将继续扩张 中国大陆市场进口增长

据SEMI统计,2022-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计划将有82座新设施投产,其中2023年、2024分别有11座及42座投产,涵盖4英寸(100mm)到12英寸(300mm)晶圆的生产线。

2024年05月23日
2024年AI手机市场或将迎来爆发 同时也将持续刺激全产业链升级

2024年AI手机市场或将迎来爆发 同时也将持续刺激全产业链升级

各大科技巨头进军AI赛道,其中手机厂商的动作让人尤为关注。手机厂商魅族停止传统手机项目,转型“All in AI”;三星S24系列加入了Galaxy AI大模型;还有OPPO、荣耀、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更是早早就布局AI。AI手机有望在2024年走向爆发期。

2024年03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