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安徽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有力促进工业发展,增加有效品种。突出内涵式发展,坚持总量控制、淘汰落后和精深加工相结合,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重点,形成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做专做精,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知名品牌。
从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获悉,安徽省将以大规模推进、高水平实施、精细化服务,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全省技术改造工作的升级版。
采访人员了解到,今年以来,安徽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已大见成效。今年1~9月,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3054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主导产业增势强劲,电子信息产业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88.9%;装备制造业完成787亿元,同比增长16.9%。区域发展齐头并进,皖江城市带8市完成2291亿元,同比增长17.9%;合芜蚌改革试验区完成1328亿元,同比增长17.9%;合肥经济圈完成1038亿元,同比增长25%;皖北6市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23%。
技术改造有力促进了工业发展。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6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为全国第三、中部第一。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水平。1~9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江淮汽车集团产销汽车40.1万辆,安徽叉车集团公司产销叉车7万台,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悉,按照安徽省制定的今后三年(2013~2015年)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在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上,总投资超过20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接近“十一五”时期的3倍。其中,计划2013年完成技改投资4600亿元,2014年完成投资5400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6400亿元。改造的重点是“四强”工程。
“强龙”工程
实施“强龙”工程,打造产业链条,形成高成长性产业链和产品群。
着力形成信息家电、现代食品、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新型特种电缆、现代中药、铜基新材料、新型显示等7条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强龙”和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智能装备、高端大型装备、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化工合成材料、节能环保、信息化、军民结合等9个综合优势明显、专精特新特征明显的产品群,尤其是在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方面,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先进变速器,采用汽车轻量化技术,增强汽车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能力,推动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以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电动汽车专用零部件为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打造,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强企”工程
实施“强企”工程,打造强优企业,形成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
围绕品种质量、降本增效、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四个方面,培育500个成长性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增加有效品种。突出内涵式发展,坚持总量控制、淘汰落后和精深加工相结合,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重点,形成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做专做精,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知名品牌。
提高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柔性制造系统、大型及成套技术装备等系统和设备的应用。支持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装配、焊接、清洗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应用为重点,抓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积极推进企业的关键工序、关键设备、关键工艺的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增强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完善产品开发设计、试验(实验)测试等环境能力建设,改造提升产品开发、实验验证、质量检测、技术评价、工业能耗在线监测等支撑服务能力。
推动节能减排。实施提升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广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支持工业废物、废旧产品和材料回收利用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
“强基”工程
实施“强基”工程,增强配套能力,形成稳定有效的产业发展基础。
围绕提高重大装备所需基础件配套能力,提高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核心技术水平。基础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钢、高温合金,高压精密液压铸件,密封材料,绝缘材料,复合材料,模具钢,新型焊接材料,超硬刀具材料,工艺耗材。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轴承、轿车三代轮毂轴承单元、齿轮、工程机械液压元件及系统、阀门、链条、紧固件、弹簧、大型精密模具、粉末冶金零件。基础工艺:针对汽车、发电设备、工程机械、机床、大型石化装置、航空航天、船舶等关键零部件和机械基础件所需的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制造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
“强区”工程
实施“强区”工程,打造高效载体,形成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着力打造100个左右支撑平台。加快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工业园区集聚。通过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完善全省工业园区体系建设。做大做优具有综合优势的园区,做精做特具有比较优势的园区,创新培育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集中区。
做大做优具有综合优势的园区。支持现有园区改造升级,更好地发挥其平台和载体作用,更好地承接项目入驻,促进产业的加速集聚;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按照“产城一体”的原则和要求,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和空间分布,为企业的生产配套、协作分工创造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
做精做特具有比较优势的园区。扶持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围绕骨干企业和核心产品,完善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体系完备的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产业趋同、重复建设。
创新培育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集中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合作共建”、“园中园”和“飞地经济”等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区。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电子信息材料市场态势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3-2017)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