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内外市场的变化,对于国内现有的消费电子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是一次有利的契机。以前,当我们努力追赶跨国巨头们时,跨国巨头同样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现在跨国巨头们受金融风暴影响开始逡巡不前时,如果我们保持原有的步伐继续前进,岂不在未来的发展上抢占了先机?庞大的消费基数和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消费电子厂商的目光,而今年7月将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更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风向标。作为中美双方联手打造的全球消费电子展示平台,该展意欲为消费电子产业的复苏“暖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正处在一个下行期,尤其是在出口市场。根据一家专门分析全球消费电子制造领域的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国许多主要消费电子产品的出口量环比和同比双双下降,其中,数码相机出口量的同比下降幅度最大,比2007年11月减少33.7%;液晶电视环比降幅最大,单位出货量比2007年10月下滑了26.4%。
过去,出口市场需求可能轻松消化掉中国制造商的全部产能,国内市场成为额外利润的来源。如今,出口市场低迷正在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多,这将在2009年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使得本土消费电子企业的获利空间持续被压缩。
跨国巨头们的处境同样不妙,金融海啸的袭击令全球消费类电子行业成了重灾区,30多家公司宣布裁员,其中包括索尼、联想、戴尔、谷歌这样的全球消费电子龙头企业。
消费电子市场开始表现疲软,这由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集体报亏可窥其一斑。据粗略估算,2008财年,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和夏普7家企业合计税后净亏损预计将达223亿美元,日系消费电子企业几乎全线告急。
不过,危机意味着“危险”加“机会”,“危险”永远是和“机会”并存的。根据世界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之一GfK的统计和预测,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通道。2008年,整体市场的销售规模将达到790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一些数码产品市场发展仍保持上升势头,虽然,这些产品的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放缓,但在经济变冷的情况下仍有增长,中国市场是最值得关注的市场机会。
另外,中国总人口为13亿人,其中,属于三四级市场的人口达9.2亿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从对GDP的贡献看,约45%来自三四级市场。就目前来看,虽然不少消费电子产品已经进入了三四级市场,但不少产品还是以在大中型城市销售为主。
显然,庞大的消费基数和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消费电子厂商的目光,而今年7月将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更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风向标。作为中美双方联手打造的全球消费电子展示平台,SINOCES展意欲为消费电子产业的复苏“暖场”。
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国际消费电子采购商对华采购战略,相反,巨大的中国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采购商。目前,离SINOCES开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包括美国DBL、百思买、沃尔玛、DESA集团、英国乐购、泰国易初莲花、法国家乐福、迪拜特佳易等在内的全球零售和采购巨头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协会等有关机构组成庞大的采购舰队已经积极准备参会。 据预计,此次国际采购巨头参展数量同比增长5倍,其中英国第一大零售巨头乐购首次挺进SINOCES。
展会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全球采购商汇聚SINOCES表明了中国电子产业的世界地位升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中国的电子产业的销售收入高达6.3万亿,工业增加值也已超过1.5万亿。当下,政府推出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对中国电子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战略支持,中国电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将迅速提升。
同时,产业的升级是一个多方联动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性展会的聚合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目前,“冬美夏中”的消费电子展会格局已形成,SINOCES经过8年的专业化运作,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广泛的消费电子专业展会,汇集了全球消费电子的发展机会,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众多采购商携订单到会无疑为参展企业带来了开拓海内外市场的巨大商机。不过,对于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而言,获得订单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如何在目前全球经济减速,外部金融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形势下,寻找到自己的成长机会似乎更为迫切。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在退潮时才能发现谁在裸泳。”显然,经过这次金融风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之前暴露出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众所周知,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一直是在谋求规模化扩张下价格竞争优势的发展过程中,成功推动并建立起像海尔、联想、长虹等一批领军企业。在发展初期,这种竞争手段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实现了几步跨越后,这种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出其不可持续的特点,而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惑: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也最为重要的消费电子制造基地,却没有获得与自身地位相符的利润,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经济学家郎咸平看来,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在企业制造的各个方面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量化的系统。
来自海内外市场的变化,对于国内现有的消费电子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是一次有利的契机。以前,当我们努力追赶跨国巨头们时,跨国巨头同样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现在跨国巨头们受金融风暴影响开始逡巡不前时,如果我们保持原有的步伐继续前进,岂不在未来的发展上抢占了先机?这不是一种空想,身后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家电下乡”工程、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政策的出台都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不过,行业观察家们认为,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有一条底线必须遵守,那就是战略上不能犯错误,方向错了全盘皆输。
仅仅是应对危机远远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思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来源和产业所要面临的新的经济竞争环境。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上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外来能源输入、高能耗的日本经济。痛定思痛,日本大力调整产业机构,迅速实现了产业的升级。等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时候,日本经济几乎未受影响,反倒以此为契机,“日本制造”开始行销全世界。
因此,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目标不仅仅是消化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利用这次危机进行产业升级,让企业的各方面有个飞跃。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