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互联网+全民打拐” 让“天下无拐”成为现实



与父母分离14年的佘某在公安民警的见证下与父母团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打拐(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也开始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打拐”是现在寻找丢失儿童的有效方式。强大的社交网络和高涨的全民参与热情,让“天下无拐”的美好愿望一步步成为现实。

  “互联网+全民打拐”


  今年8月,与父母分离14年之久的佘某在公安民警的见证下与父母团圆。事情要追溯到14年前。2003年3月5日凌晨,原籍贵州在广东潮州打工的佘某奎、吕某兰夫妇刚出生十多天的儿子在潮安县浮洋镇新丰曾葛村一出租屋被3名蒙面男子抢走。案发后,潮州警方立案侦查并采集佘某奎、吕某兰的血样,录入全国公安机关打拐DNA数据库。由于该案线索极少,侦查一度陷入僵局。5月,全国公安机关打拐DNA数据库盲比比中福建永春县一男孩。6月26日,专案组民警赶赴泉州市,再次确认DNA比对结果无误,确认男孩正是这对夫妇失散14年的儿子。

  公安部于2009年5月19日启用了“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信息系统”和“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被拐卖或者失踪儿童的亲属可就近到当地派出所、刑警队报案,办案民警将按要求及时填写人员信息表并将有关信息录入系统。因此,即使佘某被拐之时仍是婴儿,14年后样貌大变,借助DNA数据库,这个破碎的家仍然获得再聚的机会。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又叫“团圆”系统)上线。打拐民警登录平台系统,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接入高德地图等手机软件,以弹窗的形式将失踪儿童信息瞬间推送给公众,发动群众参与打拐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推送信息,平台根据失踪时间设定了不同的推送范围。

  2017年5月17日,“团圆”三期上线,正式接入“团圆”系统的应用已达21家。截至2017年5月15日,累计推送信息1100亿条,将近5亿人次接受过推送信息,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找回1274人,找回率96.74%。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网络打拐,让曾经因为孩子被拐卖而陷入绝望的家庭再次看到了希望。民间志愿者寻子公益网站“宝贝回家”站长张宝艳女士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说:“最长的、被拐84年的我们都通过网络给找到了。网络打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网站目前有26万志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通过网络,大家就像面对面一样,随时都可以沟通。互联网打拐,我认为是目前打拐最好的模式。”

  智能打拐再升级

  其实不止是网络寻人,“互联网+人工智能”让打拐技术手段不断升级。

  今年7月,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在武汉市青山区建立数据采集站。儿童戴上一副特制眼镜,工作人员轻点鼠标。10秒钟后,虹膜数据采集完成,登记父母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后,就被纳入数据库中。儿童虹膜数据库托管于中国公安大学,免费开放接口,公安、民政等部门可随时调用数据。通过中科院提供的数据寻找和比对系统,可在1秒钟内锁定被拐、丢失儿童,并报警求助。目前全国已设立50家儿童虹膜数据采集站,计划到2019年底建成2000家。

  张宝艳说:“现在社会各界对网络打拐是很重视的。其实除了网络打拐,我们现在也处在智能打拐的时代。像微软、百度、腾讯、‘宝贝回家’现在都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来寻找被拐儿童,并且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了。”“宝贝回家”今年3月开始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并在全国各地收录了数千张失踪儿童的照片。借助在线人脸识别系统,从小就与父母失散的付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人。

  人脸识别可应用于打拐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失踪早期助力侦破;二是解决多年走失的遗留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在2017年政协提案中也提到:“一方面,人脸识别能够提升图像侦查效率,尽早锁定失踪儿童或涉案人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海量人脸数据的跨年龄比对,帮助侦破儿童走失积案。”

  网络打拐需打假

  新媒体、自媒体在网络打拐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有关人士指出,虚假打拐谣言也在消费着人们的爱心,侵占着打假的社会资源。朋友圈、微博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消息:“某地5岁儿童玩耍时失踪,求转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会让网友对此类信息失去信任,即便看到真实信息也不敢相信,从而导致真实寻亲信息留滞。张宝艳说:“可能是恶作剧吧。这样的假信息事实上是在消费网友们的信任,导致现在很多真实的寻人信息网友们也不敢转发。”张宝艳建议,网友在转发寻人信息时一定要上网查询一下信息的真伪。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强调,网友发现疑似被拐儿童时,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方便警方对线索进行核实。陈士渠在谈到虚假拐骗信息的危害时总结说,一个地方若连续被传疑似儿童被拐,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故意发布谣言者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陈士渠说。

  法律专家认为,网络空间也是公共场所,从法律角度讲,个人利用网络账号多次故意发布这类假信息,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在追究虚假信息发布者相应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发挥互联网民间治理机制的作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建立便捷的投诉治理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发挥辟谣作用,网友也要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自律。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7月4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云智算安全论坛暨第三届“SecGo论坛”7月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承办,来自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智算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

2025年07月07日
工信部推动算力互联互通:2026年建成三级算力平台 2028年形成算力互联网

工信部推动算力互联互通:2026年建成三级算力平台 2028年形成算力互联网

5月3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该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算力互联互通为主线,推动算力资源高效协同,助力数字经济增长。

2025年06月06日
2025年一季度我国互联网行业运行平稳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未来有望进一步提质增效

2025年一季度我国互联网行业运行平稳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未来有望进一步提质增效

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工信微报”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小幅增长,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加快,区域发展呈现分化态势。

2025年05月07日
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加速转型 大模型驱动新业态发展

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加速转型 大模型驱动新业态发展

5月1日,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在第二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上发布《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观察报告》,指出在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人力密集型数据标注模式正加速向智能驱动型、平台化的新业态转型。

2025年05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