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去年在产业转型、自主创新的主旋律下走进了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电信强国的第一年。TD-SCDMA产业化、农村信息化成为业内焦点,IPTV、手机电视引起市场关注。世界各国及海外国际巨头也走过了融合、调整、重组的一年。进入2007年,转型与创新、竞争与改革的篇章仍将续写。
多元创新助力企业转型,打造电信强国
电信强国,有“高精尖”之强(创新领先效益),有“大广全”之强(规模效益),还有“小灵快”之强(差异化效益)。即使同为强国,由于禀赋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轨迹。美国似乎包纳了种种优势,尤以“高精尖”最为突出;日韩则是紧紧把握“小灵快”寻求向“高精尖”突破;那么中国又该如何认识这几个方面呢?
高精尖方面,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上明确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发展思路,为信息产业科技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广全方面,面对外来企业的竞争,中国运营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规模效益将是有力的竞争资源,企业转型和服务创新将是巩固加强竞争实力的重要保证。
小灵快方面,则存在相当大的潜力。尽管中国通信网络规模已名列世界前茅,技术也十分先进,但必须看到,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使用信息通信服务的水平和要求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当前农村地区的信息化需求已得到重视,而与之类似有待开发的市场还有很多。身体机能差异者(盲人聋哑人等)、老人儿童、智力差异者、文化差异者(如少数民族)在信息通信使用中存在障碍,需要特别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包括城市贫困人口、低收入人群在内的消费者需要廉价实用的产品和服务。据统计,这部分群体的人口数量高达约4亿,而他们的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
所谓“小众”其实并不小,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国家整体进步、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挖掘这一市场所需要的,也许不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丰富的业务,而是更精细、贴心、经济的开发设计,但无庸置疑,这也需要很强的创新意识,从而呈现出一个全新但极为重要的创新领域。
行业重组无论对于电信强国打造还是企业转型均意义非凡。应当注意的是,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应在技术领先性、经营灵活性、用户覆盖性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区隔差异,以形成企业个性优势为目标,而不是削长补短追求一般齐,这样才有助于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更好地应对WTO过渡期后外来企业的冲击。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也应注意不断树立和强化自身的个性优势,才能在越来越广泛的竞合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成功转型。
行业监管在动态中不断调整
传统电信行业基于不同传输介质来划分网络和业务并进行纵向监管。随着互联网及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网络融合业务的拓展使得原有的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用。同时,市场的快速变化也让监管部门难以进行精密的规划并开展事前监管,由此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对具体行为的监管转为对行为的边界进行规范和监督;由规范性监管转为引导性监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地位日益重要;市场监测及政策动态调整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进行监管体制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进步造成电信市场局势日益复杂,各国也面临竞争政策的困境和矛盾,原有在行业封闭空间内的“主导运营商”、“普遍服务”等概念有必要放到新的技术与网络大背景下重新审视。
监管部门为促进竞争和市场开放,向运营商提出网络基础设施开放的要求,这给转型过程中面临网络升级的运营商带来不小压力,引起了监管机构与主导运营商间的矛盾。美国“网络中立”实施态势尚不明朗,德国电信和澳大利亚Telstra不惜放出停止网络升级的威胁信息。
中国在传统通信领域竞争失衡的状态下面对3G引入和其他新技术的冲击,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也许我们很难寄希望于构建一个完美的竞争框架,而不得不花很多精力考虑如何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十字路口展望信息产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技术的涌现让众多人热血沸腾;但与此同时,网络演进、业务发展却徘徊在了十字路口:人们憧憬着能全方位满足人们通信需要、包容了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的下一代网络,但却不知道这样的网络具体是什么样以及如何实现。
与此相类似的是,人们已经确信未来的运营商应该是综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但面对传统业务的下滑、新兴业务的冲击,内心依然充满了疑问。变革、创新、竞争、矛盾……种种的未知与不确定,让人不禁感慨:信息产业的和谐社会在哪里?
也许正如人们打趣所说,所谓“下一代网络”不过是无穷逼近却无法实现的目标,它是如此的包罗万象又充满变数,以至于只有先知圣哲之士才能全面完整地描绘其蓝图、揭示其真谛。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通信的和谐社会并不是人人安逸享受的桃源乐土,变革创新仍旧时时发生,竞争矛盾依然无处不在,惟一不同的,恐怕就是人们能够更加冷静地面对现实,从容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