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煤炭紧缺、价格高涨导致东北拉闸限电 将促进我国加大对可持续发电发展力度

       随着近日部分地区限电范围从工业用电扩大至民生用电,用电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对此,多地以及电网企业接连发声回应,将多措并举力保民生用电。出现有序用电乃至拉闸限电,作为电力供应压舱石的煤电出力不足是最根本原因。9月26日吉林省召开全省保电煤供应保温暖过冬保工业运行视频调度会,吉林省常务副省长吴靖平指出,受全国性煤炭紧缺、煤价高企、煤电价格倒挂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
       
       近几日,我国多地区拉闸限电引发热议,东北地区所受影响更为严重。根据资料显示,此次我国东北拉闸限电,主要原因为:风电骤减,电网频率跌破安全红线、煤电大减,东北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价格高涨。

东北拉闸限电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

分析

风电骤减,电网频率跌破安全红线

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辽宁省启动3II级(负荷缺口10-20%)有序用电措施,个别时段在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最大错避峰416.92万千瓦的情况下,电网仍存在供电缺口。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东北电网调度部门依照有关预案,直接下达指令执行电网事故拉闸限电

煤电大减,东北电力供应紧张

受全国性煤炭紧缺、煤价高企、煤电价格倒挂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近日用电紧张期间,辽宁的火电出力仅为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

煤炭供应紧张,价格高涨

煤炭供应紧张,煤价高企、煤炭价格和电价倒挂是导致当前作为电力系统压舱石的煤电出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也直接导致多个省份的电力供应紧张,并有扩大之势,燃煤之急迫在眉睫。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我国东北三省电力结构来看,截止至2020年底我国东北三省主要电力来源于火电,占总电量的63%;其次为风电,占总电量的18%;其他清洁能源(光伏、水电、核电)发电量之和仅占总电量的19%。

截止至2020年底我国东北三省电力结构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近年来我国将重点发展核电、新能源发电,但目前火力发电规模依然占比非常大。2020年我国发电结构中,有69%的发电量来自于火电,但是2014-2020年的发电量结构变化能够看出我国火电发电占比是处于逐渐下降的,风电、光伏、核能等其他能源发电占比逐渐升高。

2014-2020年我国发电量结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力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研与市场商机研究》显示,对于煤炭燃料的限制使用使得原煤价格受到影响,全球范围内自2018年起原煤平均价格大幅下滑,然而2021年全球原煤价格高涨,截止至9月底原煤价格约为去年9月价格的4倍。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亚洲原煤市场价格为71.33美元/吨,2021年1-9月亚洲原煤市场价格为171.52美元/吨。

2015-2021年1-9月亚洲原煤市场价格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发电量和用电量规模一直很庞大,而且未来也将保持增长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51亿千瓦时,较2019年同比增长3.59%。

2016-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工业用电是指主要从事大规模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用电,工业用电大多使用三相电压,如三相380VAC,三相660VAC等。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16-2020年我国工业用电量由4.14万亿千瓦时增至5.02万亿千瓦时,2021年第一季度的工业用电量为1.23万亿千瓦时。

2016-2021年Q1我国工业用电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是指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照明及家用电器用电。根据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用电量由0.81万亿千瓦时增至1.09万亿千瓦时,2021年第一季度城乡居民用电量为0.31万亿千瓦时。

2016-2021年Q1我国城乡居民用电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我国电力需求量未来也必将随着国家产业的发展而持续增长。但鉴于环境问题,清洁能源发电已经成为了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TJL)

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趋势

主要内容

煤电灵活性改造

随着新能源加速发展和用电特性的变化,系统对调峰容量的需求将不断提高。我国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少,气电占比低,煤电是当前最经济可靠的调峰电源,煤电市场定位将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的调节型电源,煤电利用小时数将持续降低,预2030年将降至4000小时以下。

清洁能源成为重点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下针对针对电力行业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低碳电力,就要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电力行业的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光电、水电、核电等均提出了相关了规划,要求清洁能源发电要能够开始承担主要发电任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应用走出去等五方面提出要求。

2025年03月20日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天(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对比2024年数据,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4年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

2025年02月17日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月19日,据中国中车公众号发布,应用于沙戈荒地区的超大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基地成功下线。凌风号”超大功率陆上 12.5 兆瓦风电机组比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2025年01月21日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12月25日,2024年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的一年。

2024年12月28日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11月21日,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2.32亿个。其中,风电5.30亿个,占43.01%;太阳能发电1.97亿个,占16.02%;常规水电3.92亿个,占31.84%;生物质发电1.09亿个,占8.83%;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378万个,占0.31%。

2024年11月22日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从交易情况看,2024年9月,全国交易绿证4487万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2068万个);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3.59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85亿个)。

2024年10月24日
核电建设提速!项目及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

核电建设提速!项目及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

8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五个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要不断提升核电安全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管,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24年08月21日
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同比增长13倍 其中风力发电1.97亿个

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同比增长13倍 其中风力发电1.97亿个

据介绍,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4.86亿个,同比增长13倍。占2017年实施绿证制度以来累计核发绿证的68.7%。全国绿证市场交易绿证1.6亿个,同比增长6倍,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2024年08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