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力控煤关乎绿色低碳发展大计

       导读:电力控煤关乎绿色低碳发展大计。针对如此紧迫的情景,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家海博士向媒体介绍了名为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的课题。该研究设定了两个情景,即基准情景(高增长需求、延续现有节能减排政策)与政策情景(能效政策需求、严格实施控煤措施)下的电力需求与电力规划方案,并定量评估二者在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CO2排放量、西部能源基地煤电水耗量、电力系统投资需求与供电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量化电力行业控煤的协同效益,并细化落实电力控煤措施。
参考:《
中国电力电缆产业专项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电力是现代能源系统的核心。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电力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决定了电力行业应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中发挥及其重要作用。电力行业作为煤炭消费大户,排放了大量烟尘、SO2、NOx及二氧化碳。因此,电力行业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对全国大气治理、空气质量改善做出直接贡献。另外,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主要通过电力转化得以利用,电力控煤对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以国内煤炭供应为主”的能源安全战略,已经不足以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电力发展应由单向供给侧保障转向“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由单纯的“保障供给”理念转向“保障供给和保护环境并重”的理念。应基于新能源科技和产业的振兴,使非化石能源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基于新的能源安全观,为保障电力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未来电力行业需要在空气质量、CO2排放、水耗等红线约束下,不断优化电力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针对如此紧迫的情景,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家海博士向媒体介绍了名为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的课题。该研究设定了两个情景,即基准情景(高增长需求、延续现有节能减排政策)与政策情景(能效政策需求、严格实施控煤措施)下的电力需求与电力规划方案,并定量评估二者在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CO2排放量、西部能源基地煤电水耗量、电力系统投资需求与供电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量化电力行业控煤的协同效益,并细化落实电力控煤措施。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电力行业耗煤饱和期大致出现在2030~2040年,预计2030年发电用煤峰值达17.2亿吨标煤。政策情景中,在通过节能潜力降低用电需求增长并出台严格控煤措施的情况下,发电煤炭消费有望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约为14.5亿吨标煤。与基准情景相比,峰值的绝对量降低了约2.7亿吨标煤,控煤效果显著。通过末端治理和源头减量并举,火电厂烟尘、SO2、NOx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基准情景下大为减少,可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作出突出贡献(图1)。同时,电力行业CO2排放明显减少,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47.06亿吨,比基准情景峰值(2030年达到)减少近9亿吨。此外,由于有效地控制煤电机组的大规模增长,2030年西部煤电基地六省区的煤电水资源消耗量降低为13.31亿吨,可有效缓解西部煤电基地的水资源压力。
       该研究分析认为,在采取一系列节煤控煤措施,并结合政策工具优化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使电力行业耗煤峰年份由2030年提前到2025年,且峰值有较大幅度降低。在需求侧节能、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火电结构优化与能效提升、节能发电调度等措施的大力推动下,从2020年到2050年节煤量逐年提高,节电和控煤效果非常显著,并且减少了大量煤电污染物排放,有效缓解西部煤电基地的水资源压力,促进电力行业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除基准情景与政策情景外,该研究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激进情景,即在技术进步超出预期、电网接入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有可能实现的发展前景。在激进情景中,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增长更为迅猛,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2030年风电预计将达到500GW、集中式和分布式PV总量将达到700GW;这必然会缩减煤电以及气电的装机规模,从而减少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19.8亿吨。此外,在激进情景中,电力部门非化石能源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也会有更大程度地增长。
       诚然,电力行业大幅度控煤势必会造成到网总成本的增加,然而却刺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图2)。在面对中国能源网记者针对于此的提问时,袁家海博士表示理想化的情景是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涵盖增加的成本。然而目前最摇摆的问题处在健康成本方面,例如美国是在200万至600万美元,在中国估值比较低(79万人民币)。如果把健康效应算准了,应该说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中国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基础还没有到欧洲和美国那么详备的程度,所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酝酿启动。该课题组认为,本轮改革的核心是新型电力治理体系管理框架的顶层设计,政府能否通过立法实现电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至关重要。袁教授在发言中代表课题组提出,电力体制改革应建立一个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和更加安全可靠、实现综合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电力治理体系,推动中国顺应能源大势的电力生产、消费及技术体系整体转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水电行业数字化新突破!首个北斗规模化应用项目落地澜沧江流域

中国水电行业数字化新突破!首个北斗规模化应用项目落地澜沧江流域

8月15日,中国水电行业首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流域规模化应用项目——澜沧江流域上游水电站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在四川成都正式投运。该项目由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标志着我国自主北斗系统在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突破。

2025年08月19日
新标杆!“六个首次”技术创新成果落地 引领我国火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新标杆!“六个首次”技术创新成果落地 引领我国火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7月15日,在国家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来临之际,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提前44天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机组集成“六个首次”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火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项目。

2025年07月17日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多方共议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多方共议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6月19日,第三届电力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行业协会和重点能源企业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展开深入研讨。

2025年06月23日
中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核电”正式发布 助力核电产业智能化升级

中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核电”正式发布 助力核电产业智能化升级

4月27日,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当日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核电”。该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核电机组级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控,标志着我国核电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04月29日
助力“双碳”目标!国家推动煤电清洁高效转型 明确四大重点任务

助力“双碳”目标!国家推动煤电清洁高效转型 明确四大重点任务

4月14日,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推动煤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2025年04月16日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应用走出去等五方面提出要求。

2025年03月20日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天(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对比2024年数据,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4年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

2025年02月17日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月19日,据中国中车公众号发布,应用于沙戈荒地区的超大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基地成功下线。凌风号”超大功率陆上 12.5 兆瓦风电机组比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2025年01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