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云南水电站移民问题频出

中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垭口田,在漫湾镇附近村民口中非常出名。“又旱又穷,澜沧江边上的上甘岭。”渔民老陈这样描述。

  垭口田确切的位置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漫湾镇五里村垭口田小组,距离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直线距离约十公里。漫湾水电站的两次移民,垭口田都经历了。目前,一半村民已经搬走,原住居民还剩下三四十户,老陈妻子的娘家至今还住在这里。

  干旱和贫穷仍然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江边的“上甘岭”

  时值5月下旬的一天,漫湾镇的温度可达到30℃。当地村民说,自打过完年,此地几乎没下过雨。因天气炎热,打不到鱼,漫湾镇码头的渔民几乎没有人出船,在树下抽水烟或睡觉。

  漫湾镇码头就在漫湾水电站的上面,搭乘老陈的渔船,从码头往上游走,不到半小时,就是垭口田。

  老陈表示,这两年越来越旱。照规矩,清明之后一下雨,就该种苞谷了,可今年至今未见雨水,苞谷也迟迟种不下去。

  电站建设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2377,0.00,0.00%)为生,那时候“田也多,地也多”,再加上自然气候条件比现在好得多,虽不太富,但收成有保证,回忆起当年的垭口田,渔民老罗如是说。

  抵达垭口田,一上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片干涸的田地,枯死的植被还插在地里。往更低处走,还有一小块一小块分割的水田,里面长着水稻。

  一根直径大约3厘米的灰黑色的水管里流出细小的水流,向田里淌着。“田也吃,人也吃。”老陈说,当地生活和生产全指望这股水。这水来自高处的山上,水管是当地农民自己出钱建造的。

  “(水流)就这么大了,雨季的时候会稍微大一点,田只能浇到这,再往高处,就不行了。”一位正在耕种的老汉表示。

  漫湾水电站于1986年开建,1995年建成。统计资料显示,水库回水71千米,淹没耕地6224.5亩、林地8507.3亩,淹没影响各类房屋10.81万平方米,移民584户共3513人。漫湾水电站正式移民工作启动是在1987年,到1993年搬迁安置结束。

  云县移民局局长严世权表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移民安置中没有规范性政策。安置过程大都属于行政行为,安置模式以后靠安置为主,只有少部分300多人移至幸福镇,其余全部后靠。

  “结果置换的田地全部都在山顶上,种不成,滑坡,最主要是没水了。”老罗回忆说,“沟(引水渠)也修了,但是没有水。”

  直到今天,整个村子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想要去村民的家里,必须爬土坡。干燥疏松的土质摩擦力不足,个别地方崎岖而陡峭,老陈说,当地人每天在这样的路上背水,上上下下好几趟。

  上山途中,经常看到竖靠路边的竹子,“接龙”一般,节节攀向山顶。老陈表示,这也是老百姓想出来的办法,从山上往下引水。

  老陈妻子的娘家就住在半山腰处的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里。院子里的洋灰地,晒得烫脚,院墙根儿里,大塑料(10365,65.00,0.63%)盆、小瓷盆、陶罐、锅等容器一溜儿排开,这是下雨时候接水用的,但许久没雨,干得直冒白碱。

  屋里没有什么家具,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容器,塑料桶、瓷罐、可乐瓶等等,老陈说,这都是用来从山下背水的。每天早晨趁天凉快,多背几趟,倒进院子里砖头水泥砌成的水池里。水池子一立方米大小,水盛了大半池。

  “这里的水质不好,碱很大,用手摸摸,滑滑的,泡茶喝,茶都没了味儿,这里得结石病的人特别多。”他说。

  水缸旁边立着一个水龙头,还配了水表。看外观有年头了。但走进一看,水表上的刻度是“000”。

  他走到屋后,指着地面上暴露出的半截灰黑水管线说,这也是当年布的管道,“电厂出钱,老百姓投工投劳,可修好以后从来没来过水,现在都晒化了。”

  望江兴叹

  顺着“不走字儿”的水表往下看,大约50米处,就是澜沧江的一江碧水。守在江边的垭口田农民,只能望江兴叹。

  老陈等农民说,一是离江太远,取水困难。另一方面,澜沧江地势低,想要从江里引水,必须借助水泵,但高昂的电费支付不起。2000年农网改造后,垭口田总算是“天天有电了”,但想要灌溉,还是不可能。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光明说,1993年,第一次移民3513人,当时移民费用总共只有5500万。对于农转非的移民,地方政府供应平价商品粮,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另外,组建经济开发公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解决其他问题。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商品粮断档,老百姓的平价粮没有了,经济开发公司又运转不良。

  据临沧市政府公共信息网显示,2003年8月,云县、景东、南涧等县移民提出要求解决后期扶持资金、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

  多重问题之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在2004年前后提出二次搬迁。华能澜沧江公司在二次搬迁中筹款8700万,二次搬迁涉及2033人,后期扶持5357人。

  漫湾水电站的二次搬迁主要是为了解决首次“后靠安置”遗留的历史问题,老罗等村民就是这一次离开了垭口田,或集中安置,或投亲靠友。但是,有了第一次移民的“前车之鉴”,老罗说,到2009年二次搬迁,很多村民不敢轻举妄动。

  老罗的家被集中安置到了文井镇文华村,每人分得八分田、四分地。“田都好,地有的好,有的不好。水倒是可以的,也是山上的水,水龙头是公家给安上的。那边条件比这边好一点,就是经济来源太少了。”老罗这样评价移民后的生活。

  根据移民后期扶植的政策,农业户口的移民每人每个月有50元钱的补贴,但实在是杯水车薪。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应用走出去等五方面提出要求。

2025年03月20日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天(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对比2024年数据,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4年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

2025年02月17日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月19日,据中国中车公众号发布,应用于沙戈荒地区的超大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基地成功下线。凌风号”超大功率陆上 12.5 兆瓦风电机组比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2025年01月21日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12月25日,2024年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的一年。

2024年12月28日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11月21日,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2.32亿个。其中,风电5.30亿个,占43.01%;太阳能发电1.97亿个,占16.02%;常规水电3.92亿个,占31.84%;生物质发电1.09亿个,占8.83%;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378万个,占0.31%。

2024年11月22日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从交易情况看,2024年9月,全国交易绿证4487万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2068万个);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3.59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85亿个)。

2024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