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国9省区用电增长

       上半年火电投资持续下滑 电力供需全年偏紧

  核心提示:“十二五”期间,“将合理控制火电规模”,“严格控制在东部沿海地区新、扩建燃煤电站”。在此政策约束下,今年上半年火电投资规模、装机增速均有所下降。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电联同期发布2011年上半年电力运行情况报告。上半年全国社会用电量为225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超过9.6%的GDP增幅。受高耗能产业拉动,全国有9个省区用电增长超过15%。

  国家发改委分析称,受需求增长较快、来水偏少、火电亏损等多种因素影响,华东、华中、南方等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4、5月份,全国分别有8个和11个省份采取有序用电措施,最大电力缺口分别为1100万千瓦和1800万千瓦。

  中电联《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1年上半年》预测,下半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全年社会用电量预计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部分地区持续偏紧、存在时段性电力紧张。

  综合发改委、中电联两部门信息,高耗能产业仍是拉动电力需求主力,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已是电力消费的主阵地,火电投资节奏受国家政策控制放缓,且正由东向西转移。

  电力市场三年来最紧张

  迎峰度夏临近最为严峻时刻。7月28日,国家电网发布公告称,7月26日全国发电量今年第七次刷新历史纪录——日发电量首次突破150亿千瓦时,达到150.96亿千瓦时,较2010年最大值增长8.15%。

  国家发改委称,进入7月下旬,全国用电量已开始快速上涨。今年1月以来,浙江、广东、贵州每月都有限电,江西和湖南除2月份外均有限电。

  今年1~6月份,全国发电量22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其中,水电 27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火电184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核电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2%。

  高耗能产业仍是拉动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中电联统计,第二产业用电量16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 73.8%。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7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占全社会用电量33.2%。

  6月份,工业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行业用电量合计占工业用电量的45%,比重较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国内多个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华东、华中、南方等多地采取有序供电措施,最大缺口接近3000万千瓦。

  从火电出力情况,亦可见电力市场形势之严峻。上半年,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592小时,是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需形势是2008年以来最为紧张的。

  从省域层面分析,上半年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长最为迅速,达到15.8%。中电联统计,全国9个省份用电增长超过15%,多位于西部。分别是新疆31.2%、江西21.4%、福建20.6%、云南19.3%、宁夏15.9%、海南15.9%、青海15.6%、甘肃15.3%和内蒙古15.1%。

  中电联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增长14%左右,华东、华北、华中、南方等电网电力供需缺口合计将达到 3000万-4000万千瓦,而东北、西北、内蒙古西部等电网仍有超过2000万千瓦的富余装机容量。

        火电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在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合理控制火电规模”,“严格控制在东部沿海地区新、扩建燃煤电站”。

  在此政策约束下,今年上半年火电投资规模、装机增速均有所下降。

  国家发改委通报,截至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96166万千瓦,同比增长10.5%。其中,水电18874万千瓦,同比增长 8.7%;火电 72448万千瓦,同比增长8.9%;核电1082万千瓦,同比增长19.2%;风电3700万千瓦,同比增长70.1%。

  国家发改委分析称:“从增速看,发电装机和火电装机增速均为2006年以来同期低水平,仅高于2009年上半年。”

  中电联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3478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95万千瓦。其中,火电233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少投产90万千瓦,且火电装机增速低于用电量增速。

  在上述新增3478万千瓦装机容量中,西北区域新增装机容量占全国21.5%,同比提高15%;华东区域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下降13.9%。

  此外,上半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501亿元。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合计投资额比重上升到66.6%,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火电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火电投资节奏放缓,这一变化被电力行业人士认为是今年“电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电联再提煤电联动

  煤电之争始终存在,且不断升级。在电企亏损问题上,电力、煤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中电联统计,上半年火电生产企业亏损153.8亿元,同比增亏95.2亿元;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合计亏损66.5亿元,同比增亏50.9亿 元。

  一位电厂人士坦露苦言:“由于亏损严重,电厂融资、借贷信用度下降甚至殆尽,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发电生产采购电煤的资金已难以保证。”

  中电联建议通过加大电价的市场经济调节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电力消费,降低高峰时段用电负荷需求。如落实出台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实施方案,加大对企业实施错峰、避峰的电价奖惩力度。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除电价政策外,煤电联动是电企扭亏的另一政策诉求。作为电厂利益代言者,中电联认为“在电价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竞争性电力市场尚未建立的条件下,煤电联动仍是解决煤电矛盾的有效措施”。

  中电联再次建议及时落实煤电联动机制,联动到位,同时继续完善机制。一是触发启动点要更加清晰明确;二是经过多轮煤电联动,发电企业自行消化的部分,已经没有再消化能力了,建议取消或调整。

  在目前的格局下,发电企业发电积极性下降,投资意愿下降。有煤炭行业人士统计,上半年一些省份发电量大幅减少70%,普遍下降20%。

  上述人士称:“这其中有电厂亏损原因,也有电厂借机谋求涨价的意图。某省电厂借停机要挟政府,政府不得不出钱为电厂买煤。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应用走出去等五方面提出要求。

2025年03月20日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天(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对比2024年数据,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4年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

2025年02月17日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月19日,据中国中车公众号发布,应用于沙戈荒地区的超大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基地成功下线。凌风号”超大功率陆上 12.5 兆瓦风电机组比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2025年01月21日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12月25日,2024年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的一年。

2024年12月28日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11月21日,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2.32亿个。其中,风电5.30亿个,占43.01%;太阳能发电1.97亿个,占16.02%;常规水电3.92亿个,占31.84%;生物质发电1.09亿个,占8.83%;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378万个,占0.31%。

2024年11月22日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从交易情况看,2024年9月,全国交易绿证4487万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2068万个);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3.59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85亿个)。

2024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