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核电中长期调整方案制订进入尾声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近期,电力“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已启动,而核电中长期调整方案制订也已进入尾声。3月28日,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在参加电力科学发展高层研讨会时透露:“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调整草案已经完成,正提交国务院审批。”

  “初步调整方案是到201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到5%、发电量达到8%,而装机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曹述栋表示。

  而据悉,由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牵头,电气工程学会核电分会已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召开全国核电工作会议,以商讨如何解决加快国内核电建设的三大制约性因素:设备、燃料及核电人才。

   5%调整方案

  实际上,《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仅一年半时间,但“由于规划不能满足核电发展要求”,而不得不重新调整。2007年10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这一规划。

  原《规划》提出核电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并有1800万千瓦在建项目结转到2020年以后续建。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从不到2%提高到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

  当时《规划》的出台已被视为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的基本姿态由“适度”转向“积极”。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方案出台不久,调整呼声就已高涨,特别是国家能源局成立后,更是将核电发展列为重中之重。

  这一点从国家能源局初期机构设立方案可见一斑。据悉,国家能源局成立时,原本计划专门成立核电办公室与其它司局并列,但这一方案未获中编办批准,才最终与电力司合并。

  而张国宝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后,也多次公开表示计划调整核电中长期规划,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而由于核电占比4%是按原预计总装机10亿千瓦计算,而现在预测2020年总装机容量已远远突破10亿,所以上调比例意味着核电总装机规模大幅增加。

  曹述栋表示:“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从去年就已着手研究调整方案,认为原先方案不符合核电发展的要求,应该做一个大的调整,而经过研究,认为5%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据了解,为科学制订新的调整方案,国家能源局还专门成立了6个调研小组研究这一问题。

  而对于调整后的具体的总装机规模,曹述栋在会后表示:“至少也要达到7500万千瓦。”按照最新预测,2020年全国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5亿千瓦,对应5%的比例正好为7500万千瓦。

  这一数字相比于原先规划的4000万千瓦,将大幅提高87.5%。也高于此前业界所传的7000万千瓦的规模。

  提高核电比例近年来被视为调整我国电力结构的主要方向,但目前所占比例仍然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而已投产的核电机组容量910万千瓦,占比仅为1.3%。尽管比风电起步早,但发展速度并比不上风电。

  曹述栋指出,此前核电发展缓慢也与核电管理体制及部门利益有关,目前核电统一划归电力管理部门有利于核电快速发展。此前,核电业务主管部门为国防科工委,在2007年核电管理体制改革后,核电纳入国家能源局统一管理,核电在制度层面上才首次划入电的范畴。

   方案调整考虑因素

  当前各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对发展核电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核电项目竞争也到了白热化阶段。而国家能源局近期也批准了大量核电项目,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11台,已核准22台,同意开展前期工作10台,总数超过40台。而一个可对比的数字是从1985年起步的中国核电,也只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

  这种“大跃进”式的快速推进使业界对核电规划调整幅度有着较高预期,有专家也因此认为即使国家将核电中长期规划调整为1亿千瓦也不过分。其实在此之前也有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表示核电中长期规划调整有可能超过5%,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此次调整仅取了一个“下限”,即只上调到5%,显然对当前“一哄而上”的情况有所警惕。

  曹述栋指出:“我认为到2020年能够达到5%左右的装机比例就很不错了。”他道出了为何是调整为5%而不是更高比例的背后原因。

  首先是设备问题,曹认为这是一个刚性问题。目前世界核电装备生产能力非常有限,而国内也仅有中国一重一家能够小规模生产。他指出:“国家能源局近期批准了40多台机组,这么大的量上来,目前设备已成了大问题,这其中包括4月10日即将开工首家采用AP1000技术的浙江三门项目。”

  其次是燃料。曹述栋表示:“假如说到2020年国内规划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那么到时88%的铀必须从外国进口。”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据他透露,最近国家准备建立铀资源储备体系。首先是从国家层面上储备天然铀,同时也鼓励企业借国际金融危机价格降低的时候加快储备。而国家同时将出台政策并协助解决资金问题,鼓励企业到哈撒克斯坦、非州等地区买矿开采铀资源。

  除此之外,国内核电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核电快速发展,“基本只能从秦山、大亚湾抽调。”曹述栋指出。

  而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认为:“除了核电燃料问题、设备国产化问题外,在做核电规划时还应重视核电的经济性问题。”他指出有些观点对核电的经济性有误导,核电的经济性应该全面看,而不能从7500利用小时数来看,因为核电这一经济性实际上是牺牲了系统内其它装机而得到的。

  而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建议国家近期召开全国核电工作会议,以协调各方面发挥积极性,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再有如何解决设备、燃料及人才等制约性因素。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绿证消费“强制时代”开启:五部门联手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应用走出去等五方面提出要求。

2025年03月20日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迅猛增长!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再迎开门红 预计下一阶段市场将向"优"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天(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对比2024年数据,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4年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

2025年02月17日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月19日,据中国中车公众号发布,应用于沙戈荒地区的超大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凌风号”在吉林中车松原基地成功下线。凌风号”超大功率陆上 12.5 兆瓦风电机组比中国首个12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

2025年01月21日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12月25日,2024年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的一年。

2024年12月28日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 其中风电占37.25%

11月21日,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2.32亿个。其中,风电5.30亿个,占43.01%;太阳能发电1.97亿个,占16.02%;常规水电3.92亿个,占31.84%;生物质发电1.09亿个,占8.83%;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378万个,占0.31%。

2024年11月22日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23.19亿个 交易绿证3.59亿个

从交易情况看,2024年9月,全国交易绿证4487万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2068万个);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3.59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85亿个)。

2024年10月24日
核电建设提速!项目及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

核电建设提速!项目及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

8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五个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要不断提升核电安全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管,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24年08月21日
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同比增长13倍 其中风力发电1.97亿个

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同比增长13倍 其中风力发电1.97亿个

据介绍,2024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4.86亿个,同比增长13倍。占2017年实施绿证制度以来累计核发绿证的68.7%。全国绿证市场交易绿证1.6亿个,同比增长6倍,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2024年08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