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信贷扩张“急刹车”银行利润雪上加霜

  开年信贷投放不力,给本已深陷净利润低位增长甚至接近“零增长”的银行业2017年盈利前景蒙上了更厚重的阴影。

  往年的1月正是信贷“大投放”时期,今年却遭遇了快速扩张后的“急刹车”。随着经济略微回暖,企业重燃融资需求,而银行囿于信贷控制放不出贷款。

  “银行贷款放不出去,令分行很头疼,预计对利润影响很大。”一位重庆地区国有分行管理层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如果错过一季度信贷最佳投放期,今年新增生息资产将受到影响,短期势必影响利润。但也有观点认为,如果规模收缩,贷款利息可能有上行空间,对银行盈利未必利空。

  1月信贷扩张被勒紧

  浙江地区某大行公司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1月各家银行普遍遇到信贷规模紧张的局面。一方面,总行在制定规划时根据存款增长情况已对全年信贷新增总量控制,全行信贷规模收紧;另一方面,在今年信贷规模收紧的预期下,银行开年纷纷提前布局加大信贷投放,造成1月全国信贷投放量特别大。

  一位股份制银行战略研究人士则对第一财经分析称,1月成为信贷投放的高峰期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出于早投早收益及收息空间更大的考虑,一般银行信贷采取“3322”原则,即一二季度各投放全年信贷总量的30%,三四季度各投放全年信贷总量的20%;同时,去年各家银行受央行指导和资本充足率约束等制约,放款能力受到限制,导致部分去年的项目放款推迟至今年。

  该人士也表示,影响今年1月信贷扩张的最重要因素是下一轮调控的市场预期,央行已通过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控制广义信贷数量,出于对央行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节奏过快的担忧和货币政策从紧的预期,各家银行纷纷赶在调控之前尽早完成信贷扩张的布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信贷规模控制的一个特点是:过去各家银行的总行会给分行设置一个总的贷款规模,信贷分配内部可以调剂,而今年则是总行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分别对全国各地分行对公和个人金融贷款规模进行控制。且有些银行在制定信贷资源调配计划中,个金信贷增量超过了对公信贷增量。

  上述浙江某大行公司部人士就表示,总行今年新增个金信贷额度高于公司金融信贷额度,而公司金融信贷存量高于个金信贷存量,以存量盘活做信贷结构调整。

  对于央行控制信贷规模扩张的逻辑,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佩珈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是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担心信贷资金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务不仅是短期行为,更要关注长期风险控制。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沐华对第一财经表示,央行对信贷扩张进行“窗口指导”并非首次,意在防止银行信贷投放过快,年初就把信贷额度用完,引导银行根据企业需求把握放贷节奏,实现信贷均衡投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对记者表示,宏观数据表明实体经济在回暖,增强了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有投放的意愿,1月信贷超额投放有其原因。

  银行利润或遭侵蚀

  上述重庆地区国有行管理层人士表示,开年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一般一季度银行会加大对公贷款投放,为全年利润奠定基础。眼下囿于贷款规模控制,尽管企业有刚性融资需求,但是信贷额度比去年同期缩减不少,对银行盈利有直接影响。

  前述浙江地区某大行公司部人士也表示:“银行贷款年初投放收益较高,因为每笔信贷须计提拨备,年末投放贷款的利息还没有体现,收益无法覆盖拨备计提,可能会亏损。”

  开年信贷投放不力,给本已深陷净利润低位增长甚至接近“零增长”的银行业2017年盈利前景蒙上了更厚重的阴影。

  上述股份制行战略研究人士具体分析,近年来经济下行,银行不良资产持续暴露,蚕食了利润空间,银行依靠传统信贷扩张赚取利差的盈利模式已然不可持续,而如今银行信贷规模在一季度遭遇“急刹车”,在全年信贷规模收紧的预期下,银行息差收入可能会继续收窄。

  上述重庆地区国有分行管理人士表示,当前银行经营面临四大难点,一是有效资产的投放不足,二是存款来源分流,三是银行利差和息差空间持续收窄,四是银行不良资产暴露尚未见底,拨备计提资本侵蚀了银行利润。

  银监会2016年银行业运行情况快报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平均资本利润率13.3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

  信贷控制对银行利润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沐华表示,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影响的是分支行新增贷款,鉴于存量贷款规模巨大且在生息,预计对全行利润情况影响边际作用较低,且无法从财务报表中单独测算短期信贷调控对生息资产的影响。

  李佩珈则表示,控制一季度信贷过快投放将对银行利润产生间接影响,短期对生息资产有一定影响,但利润表现还取决于银行对资产的运用方式。长远来看,银行还要关注资产质量、效益和运用方式。

  不过,也有乐观观点。“如果规模收得太狠,贷款利率可能有上行空间,对银行盈利未必利空。”曾刚表示,根据量价关系,如果价格下行就以量补价,如果量缩就要以“以价补量”。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如果贷款规模继续收紧,贷款利率或将上行,银行议价能力将增强,这取决于价格弹性,对银行影响有待观察。

  基建、国企投向被看好房贷增长难持续

  既然信贷规模总量和投放节奏均受到控制,如何用好手里信贷资源布局银行经营?基建、国企、住房按揭成为众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上述重庆地区国有行管理人士表示,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风险大,信贷没有更好的投向,国企仍是银行偏爱的信贷投放领域。结合当地来看,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军工、化工行业是他看好的信贷投放领域。

  上述浙江某大行公司部人士表示,在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银行对公贷款也在重新调整,表内信贷向收益高的项目调整,收益低的项目向表外转移。

  在前述股份制银行战略研究人士看来,去年住房按揭经历了过快增长,预计房贷增长不可持续。同时,去年底债市经历了去杠杆的苦痛,在“资产荒”未改观背景下,今年银行交易型金融业务也难见明晰的投资机会。银行更多着力点在基础设施、综合化经营,信贷资源倾斜的方向还是基础设施和国企。

  去年新增住房按揭贷款成为银行竞相加码的领域,引爆了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李佩珈预计2017年住房按揭将从严,由于各地从严的地产调控政策销售量放缓,按揭需求回落,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提高贷款准入标准、贷款额度,利率随时而动,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将更加严格。预计住房按揭利率将上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32亿元,同比增长0.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25%。

2023年04月19日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同比增长。与1—2月份比,原煤、天然气生产有所放缓,原油、电力生产加快。

2023年04月18日
2023年4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同比下降超一半

2023年4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同比下降超一半

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3年4月上旬与3月下旬相比,20种产品价格上涨,28种下降,2种持平。

2023年04月14日
2023年3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7.1%

2023年3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7.1%

2023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环比持平。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8%。

2023年04月12日
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稳增不减 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最快

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稳增不减 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最快

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用电量570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14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2023年02月15日
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37.91万亿元 增长5.9%

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37.91万亿元 增长5.9%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38.5亿元,比上年下降4.0%

2023年02月14日
沪苏浙联合印发17条政策措施 进一步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

沪苏浙联合印发17条政策措施 进一步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

沪苏浙两省一市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于日前挂网公布。 据悉,《若干政策措施》共17条,于今年9月起开始施行,覆盖科技创新赋能、存量资产盘活、碳普惠联建试点、国土空间利用、营商环境优化等10个方面。

2022年09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