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呈现“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也在持续承压。特别是随着“去产能”等五大任务落地及“僵尸企业”出清等措施深入推进,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明显增多。
面对更加严峻的风险考验,2016年防控金融风险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央行和银监会继续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处置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之同步,各家商业银行严格控制资产质量风险,遏制不良贷款上升成为银行业风险化解的重要任务。
紧扎风险藩篱
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逐季上升。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939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56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比上季度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份的不良率高达3%以上,风险压力不容小觑。
特别是伴随“去产能”的推进,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信用风险,加之与其他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叠加,形成对商业银行的严峻考验。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行业往往也是杠杆率比较高的行业。由于投资回报率低,又主要是依靠负债扩张产能,结果必然是销售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和负债率大幅上升并存,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率近年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来自多方面的信息显示,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与过剩产能相关的领域中,尤其是钢铁、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及关联行业,以及金属贸易、煤炭贸易等贸易类行业。
由于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除了周期性因素外,主要受到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专家预计,“去产能”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未探底回升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不良率仍将处于上升态势。
应对产能过剩行业短期内难以改变、不良贷款持续暴露的严峻形势,各家银行近期都将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信贷审批、资产保全、审计监察等多部门的风险管理合力,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加大问责力度,遏制风险高发态势。
例如,2016年工行完善了大数据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排查会诊和安全加固,组建了专业化处置队伍,努力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和效益;农行则持续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风险管控,推进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专项治理,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多家银行均已表示,2017年将继续紧扎风险藩篱,创新办法措施,加强动态风险监测和预警,有效缓释存量风险,严格控制增量风险。
加快不良资产“出清”
随着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需要加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压力,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6年,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环境变得更加有利。
2016年年初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有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不良资产处置的司法和监管政策,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为商业银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一方面,多家银行积极参与并努力主导相关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处置,促进“僵尸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另一方面,在用好用足财务和拨备资源、加大力度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同时,多家银行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工具,降低存量不良贷款规模。除借助信贷等传统工具外,多家银行还在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上加大力度,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质量和效果。
市场化债转股在去年取得突出成效。2016年12月,中钢集团与中行等6家银行签署债务重组协议,采取“留债+可转债+有条件债转股”的模式进行逾600亿元的债务重组。此外,工行、建行、农行等也在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并已有相关项目签约和逐步落地。
时隔8年重启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是去年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截至2016年12月,首批试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总规模突破150亿元。中行、招行、建行、农行、工行相继加入试点行列。
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良资产+互联网”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从技术手段来看,部分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此外,还产生了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的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业内专家建议,今年国家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更多愿意承担高风险并有能力通过处置不良贷款获得高收益的机构,可以支持机构综合运用债转股、重组并购顾问、股权投资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强化主动风险管理
比起后期处置,前期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更为重要。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2016年主动转变经营理念,防风险与促增长并举,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2016年以来,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客户名单制等举措,多家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两高一剩”行业实施了严格的信贷管理,严控这些行业新增贷款,真正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的目标。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商业银行正逐步降低“两高一剩”和“僵尸企业”等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信贷资源的占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力经济转型。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9%和57.5%,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7个和45.5个百分点。
同时,各家银行高度关注一些新兴业务领域的潜在风险。2016年以来,银行票据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多家银行出现重大风险事件。6月份,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进行全行业大排查,提前消除了票据业务无序急剧扩张带来的风险。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抬头,全行业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专项整治。
业内专家建议,2017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应真正渗透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去,加快信贷和服务模式创新,尽快转变为基于主动经营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