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长春市倾力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航母”

  近年来,出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春市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极为重视,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决心到2020年,将该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一艘与光电紧密融合的“航空母舰”,即全力兴建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

  据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一期工程采取“统一规划、企业自行摘地、集中建设”的模式,按照长春市委、市政府关于“政府、开发区、科研院所、企业四位一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利用原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产业发展预留地块,由长春市工信局、高新区、光机所共同规划建设,并与目前在建的吉林省光电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在功能上互相补充,融合发展。

  企业集聚阶段性目标已超额完成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的发展规划中了解到,2014~2016年是园区企业集聚阶段。为此,长春市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立足本市产业基础,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了引进一批、合作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促进产业要素向园区聚集,重点引进优质产业化项目,截至8月底,已有21家企业在该园区落户,超额完成了规划中的阶段目标。

  该园区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介绍说,结合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精、新”的行业特点,园区计划到2020年,将实现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的目标,年均增长20%。引进产业化项目不少于40个,其中核心企业10家,成长型企业40家,超亿元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孵化项目30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专业孵化场地5万平方米,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进而初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和产品配套关系,基本构建起政策环境到位,集群特征明显,创新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专业性产业园区。

  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长期以来,一谈到园区招商,大家更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有多少国际国内大企业入驻。而在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中,记者采访了十几家已经落户的企业,却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制——民营;还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高科技。

  作为首批签约入驻的企业,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工业编码器和高精密联轴器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拥有三十多项国家专利。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预计在近日建设完成的工厂,未来3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全面达产后公司年生产编码器能力可达百万台以上,他们有信心在5年内成为亚洲编码器行业的龙头。

  长春光华科技产业集团则是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公司专门从事现代物联网RFID产品、物联网机器人(IR)和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IMP)的研发和生产,已具有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资质认证。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公司目前已成为现代物联网、智能产品和智慧系统卓越的开发商和生产商,并在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物联网产品、物联网软件及物联网集成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长春北方化工灌装设备有限公司为了给新厂区选址,走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考察,最终选择了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其主要原因就是整个园区是由中国建筑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的,非常有现代气息,与他们企业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在办理相关手续时,熟悉程序的园区工作人员不但给以专业性的指导,更是直接领着到各个职能部门。为此今年年初国务院考核组到园区考核时,这个企业的代表在发言时曾说过一句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话:“不要用过去的、传统的眼光看政府,在光智园,企业和政府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对于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的招商,园区相关负责人阐释说,我们就是要全力扶持、培养和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因此选择的企业都是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科研创新队伍,有过硬的拳头产品,已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十分成熟的发展规划,需要政府帮扶的正是这些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科技企业。

  努力探索园区管理新模式

  “产业社区+企业定制”是长春市赋予这一专业园区的建设新理念。所谓“产业社区”,是指园区要努力营造以生产、研发、创新功能为核心,以商业服务、休息娱乐功能为辅助的内在有机网络及社会互动空间。在产业社区的理念下,园区更注重打造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为先导的自主创新高地,以及以人才培育为推助的科技交流窗口。而“企业定制”理念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以及对未来一定需求的企业单元,为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发展的弹性空间,从而更加有助于构建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区。

  在运营服务方面,园区采取“政府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的方式,除管委会各部门的管理服务外,还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引入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手续办理、现场管理、成本预算、竣工验收、物业经营等专业化服务。

  在产业投资模式上,园区采取“产业基金+产业直投”的方式,主要靠完善的市场化、专业化、链条式管理和服务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力求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众创氛围,以便将优秀企业和项目尽快与资本市场嫁接,最终实现园区投资管理公司和园区企业自我造血式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此,如果把园区企业比作即将翱翔升空的战机,那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就是一艘航空母舰,既承载着发展长春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任,亦承载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重担,虽任重而道远,但前景却一片光明。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太阳能发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2.35%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太阳能发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2.35%

4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活力释放,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稳固。

2025年04月11日
央视市场研究联合快手发布《2025快手品牌营销价值报告》 多维度寻品牌营销势能

央视市场研究联合快手发布《2025快手品牌营销价值报告》 多维度寻品牌营销势能

AI时代,营销传播正从“广而告之”向“智而信之”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品牌建设为必经之路。国家政策层面,《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纲要》(2021)中便计划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品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也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将品牌建设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任务。当下,我国本土品牌建

2025年03月24日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3.6万亿元 较2018年R&D经费增长84%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3.6万亿元 较2018年R&D经费增长84%

3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97万亿元,2024年超3.6万亿元,6年时间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84%。

2025年03月17日
2025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上涨 行业运行稳步向好

2025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上涨 行业运行稳步向好

3月12日,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8,较1月上升0.8点。其中,分项指数、分行业指数和分区域指数全面上涨。

2025年03月13日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8%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8%

2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举行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2025年02月26日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32亿元,同比增长0.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25%。

2023年04月19日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同比增长。与1—2月份比,原煤、天然气生产有所放缓,原油、电力生产加快。

2023年04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