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稳中求进”四川省2016年工业经济交出精彩答卷

  高于全国、好于预期。

  这是四川省2016年工业经济交出的一份靓丽的年终答卷。

  十八大以来连续四年里,四川省规上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好于预期,特别是今年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标志性拐点。统计表明,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预期0.9个百分点,在全国工业增速超GDP增速的5个省份中列第3位,超年度预期目标的幅度列全国第3位;实现工业利润2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以上,高于去年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突破8000亿元、6000亿元,均增长10%以上。

  成绩得来不易。

  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稳增长要挑大梁——这是四川省工业面临的考题。

  逆势而上,好于预期,完美答卷完成动力从何而来?

  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是全省工业战线广大职工这几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沉下心来打牢基础、蓄积力量的结果。

  来自全省工业战线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矢志不渝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

  来自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工业战线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不动摇,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新旧动能“双增强”,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双加速”,改革、创新“双发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

  “阅卷”2016年四川工业答卷,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2016年的工业工作,勉励全省工业战线再接再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进一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对四川工业人的极大鼓励,也是对四川工业人的殷切希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方能无往不胜。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2017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保持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发展大局,强化工业支撑引领作用,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才能在新的一年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

  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工作主线。这些重要部署,为我们正确把握大势、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对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当前全省经济结构发生的五个积极变化和四川面临的六大重大历史机遇作了全面阐述。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工作中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稳增长与调结构;更加注重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新动能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更加注重抓住振兴实体经济重大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更加注重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高水平高端化推进工业开放合作。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力做好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突破抓”新兴产业供给,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建设,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抓”新增长点培育,加快2016年已开工项目建设,加快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创新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整合重组,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扎实抓”工业改革开放合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下大力气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开放合作;“深入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着力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下力气扩大市场份额,力争工业产销率回升至97%以上。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业战线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执行,确定的改革方案必须落实,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切实真抓实干,把部署化为行动,把“任务书”变为“成绩单”。

  为此,在昨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全省经信委主任会议”上,副省长刘捷、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强调指出,围绕明年全省中心工作和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大局意识,把全省工业各项工作与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统一起来,在“治蜀兴川”实践中展现工业“先锋队”本色;要进一步强化能力提升,紧扣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政策把握和落实的能力,在“两个跨越”生动实践中发挥好工业“桥头堡”作用;要进一步强化整体合力,把工作做实做好。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新起点,新理念,新状态,新风貌。新的一年,全省工业战线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在“稳中求进”中交出更精彩的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太阳能发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2.35%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太阳能发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2.35%

4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活力释放,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稳固。

2025年04月11日
央视市场研究联合快手发布《2025快手品牌营销价值报告》 多维度寻品牌营销势能

央视市场研究联合快手发布《2025快手品牌营销价值报告》 多维度寻品牌营销势能

AI时代,营销传播正从“广而告之”向“智而信之”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品牌建设为必经之路。国家政策层面,《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纲要》(2021)中便计划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品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也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将品牌建设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任务。当下,我国本土品牌建

2025年03月24日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3.6万亿元 较2018年R&D经费增长84%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3.6万亿元 较2018年R&D经费增长84%

3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97万亿元,2024年超3.6万亿元,6年时间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84%。

2025年03月17日
2025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上涨 行业运行稳步向好

2025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上涨 行业运行稳步向好

3月12日,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8,较1月上升0.8点。其中,分项指数、分行业指数和分区域指数全面上涨。

2025年03月13日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8%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8%

2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举行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2025年02月26日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

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32亿元,同比增长0.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25%。

2023年04月19日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2023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进口煤炭4117万吨 同比增长150.7%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同比增长。与1—2月份比,原煤、天然气生产有所放缓,原油、电力生产加快。

2023年04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